首先是郭淮、費曜率軍挑戰諸葛亮,不過結果很明顯,“以君下駟比君上駟”,結果是很好預測的,郭淮、費曜大敗,諸葛亮趁機搶割了上邽的麥子。
孩子打不過,家裏大人自然要出來幫忙,司馬懿率軍來到上邽與諸葛亮的蜀軍對峙,不過並沒有像觀眾期望那樣雙方露胳膊挽袖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開打。司馬懿很冷靜,找了個險峻的地方安營紮寨,絲毫沒有向蜀軍進攻的態勢。
這種高掛免戰牌的戰術正是司馬懿高明所在,因為他知道即便諸葛亮在祁山附近搶到糧食,那數量也是十分有限的,根本無法改變蜀軍缺糧的現狀。而魏軍糧草靠隴上供給,基本上不成問題,司馬懿故此料定諸葛亮打不起持久戰。
事實很快證明了司馬懿的看法,諸葛亮不久就撤退了,司馬懿迅速追擊,不過諸葛亮一向用兵如神,所以司馬懿推進的速度並不快。諸葛亮跟司馬懿玩起了捉迷藏,司馬懿怎麼也找不到他的影子了。
一種不祥的預感襲上了司馬懿心頭,當他帶領魏軍以極慢的速度推進到鹵城時,張郃忍不住說道:“諸葛亮遠來攻伐我們,想打我們不跟他打,他們都還以為我們不善於野戰,這樣不是長久之計啊。祁山那頭已經知道我們的援軍到了,他們的人心已經安定了,我們不必再去尋找諸葛亮的蹤影,不如就此駐紮,分出奇兵以最快速度追擊孔明。如果這樣畏首畏尾不敢前進,必然會坐失民望。諸葛亮糧草不濟,如果追慢了,怕是早就跑遠了。”
“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諸葛亮素以用兵謹慎而著稱,而司馬懿更是如此。我們佩服曆史上那些以奇謀攻占敵軍的優秀軍事家,但是要知道,在使用戰術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拿無數士兵的生命作賭注。
司馬懿很顯然不想用這樣的冒險戰術攻擊諸葛亮,即便是放走諸葛亮,他也不願意冒進。
盡管司馬懿依然不著急地慢慢向前開進,諸葛亮終究還是出現了。這令司馬懿確認了自己的判斷,前邊有埋伏,自己沒中計。還是老辦法,登山紮營,不進攻。
別說諸葛亮鬱悶,就連司馬懿軍中的將領們也鬱悶。賈嗣、魏平數度請戰,對司馬懿說道:“公畏蜀如虎,這不成了天下的笑柄了嗎!”司馬懿不理睬將領們,為了不讓這些武夫煩他,他裝起了病(慣用伎倆,每次裝得都很像),誰都不見,諸將幾次請戰都被他拒之於營門之外。
司馬懿當然不是懦夫,他曾經對諸葛亮發起過試探性的攻擊,不過蜀軍那可是鋼筋混凝土似的防守。張郃繞到諸葛亮的側翼去攻擊,沒想到中了魏延、高翔、吳班等人的埋伏,張郃大敗,丟下三千多具屍體狼狽而回。
至此司馬懿再也不敢冒進,老老實實的保住營盤,隻要諸葛亮不能前進,就是勝利。又過了一個月,諸葛亮的糧草真的用完了,開始撤退。
司馬懿也是精密計算過的,諸葛亮搶來的糧食數量他心中有數,大概多少天用完他也算的八九不離十。前次不敢追趕,是因為他料定諸葛亮尚有糧草,不是真的撤退,而這次肯定是沒有糧草了,於是派張郃率兵追擊。
憋了一肚子火的張郃恨不得能把諸葛亮生吞活剝,發起狠來,一口氣追到了木門(今甘肅天水西南),沒想到的是諸葛亮撤兵都撤得非常有層次感,在木門早設下埋伏。張郃經過這裏時突然弓弩亂發,飛矢中其右膝,曹操時代最後的名將張郃殞命在此。《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此處還出來秀了一把,對魏軍說:“我欲射一馬(司馬懿),實射一獐(張郃)!”
張郃死得冤枉,此時司馬懿的戰略意圖已經實現,卻沒有最後堅持最初的戰略思想,從而招致損失上將。而諸葛亮雖然戰術上取得了勝利,但是此次兵出祁山,仍舊無功而返,還損失了大量的軍力、物力。
所以說,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大戰算是打了個平手,二人難分伯仲。
蜀軍糧草耗盡退兵,魏國人的心才算安定了下來。軍師杜襲、督軍薛悌建議司馬懿趁冬天把糧草運到隴右去,不再給諸葛亮搶收糧草的機會。
司馬懿笑道:“諸葛亮再出祁山,不會在隴西了,因為這裏都是城池,易守難攻,而諸葛亮希望與我們野戰,他必然會在隴東出現。而且諸葛亮知道自己糧草少,回去必然是征集糧草,恐怕他三年之內都不會進兵嘍!”
不出司馬懿所料,果然是在三年後,也就是青龍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十萬出斜穀攻魏。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個智者都經過了三年的準備,這三年他們都在研究對方的戰略戰術,彼此之間已經不再是對手那麼簡單,還有種惺惺相惜、互相敬佩的感覺。
同年四月,諸葛亮兵至郿縣(今陝西眉縣北),進駐渭水之南。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築壘對蜀軍進行阻擊。
司馬懿分析形勢後,對諸將說:“諸葛亮若是個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則會無功而返,這戰爭也就結束了。”
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國諸將皆喜,一切都應驗了司馬懿的判斷。
但司馬懿也難免有失算的時候,諸葛亮上五丈原,不是為了向他發起進攻,而是為了一個地方,這就是北原。如果諸葛亮占據了北原,就可能形成這樣的局麵,渭水和北原會連成一線,隔絕北山的隴道,那樣的話,魏國的居民和這一代的少數民族都會人心惶惶,而戰爭的局麵很可能朝不利於魏軍的方向發展。
好在魏軍中還有明白人,雍州刺史郭淮深以此事為憂,向司馬懿提醒道:“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資治通鑒》)
對於頂尖的智者,簡單的一句話就能觸動他們的靈感,司馬懿馬上意識到了北原的重要性,速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北原的堡壘尚未建造完成,諸葛亮的前鋒部隊就已經到了,好在郭淮英勇善戰,極富戰爭經驗,雖然蜀軍屢屢強攻,卻始終未能攻克郭淮的半截子工事。
在北原,雙方再次形成對峙,不過諸葛亮此次出山比上次要想得更多,因為麵前的對手是司馬懿,是他平生遇到最強的對手。蜀國早就遣使聯係吳國,想讓他們在蜀國出兵的時候在南方配合蜀軍的行動。
孫權一向喜歡趁人之危,欣然答應。同年五月,吳軍也出動了和蜀國相同數量的士兵,十萬人兵分三路伐魏。可以說這次孫權也是下了血本的,這幾乎是他能動用的所有兵力了。
蜀、吳都是傾其全力展開對魏國最後的攻擊,此戰若能成功,則蜀、吳分天下,若是失敗,他們就再也沒有可能統一天下了。
麵對眼前的嚴峻形勢,魏明帝曹睿顯示出了比曹丕更加優秀的才能,他先派大將秦朗率軍兩萬支援司馬懿,並讓秦朗帶給司馬懿一句話:好好把守西線,東吳交給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