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終極智者,司馬懿的來去匆匆 第五節 塚虎VS臥龍,王牌對王牌(3 / 3)

曹睿禦駕親征,率主力部隊反攻吳軍,兩軍相持兩月有餘,最後曹睿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優秀的指揮才能迫使吳軍撤回江東。

雖然曆史沒有給我們留下曹睿對於戰爭實施的諸多細節,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曹睿的雄才和軍事上的天分,完全超越了曹丕,遺傳了曹操的才能。

南線的勝利瞬間為司馬懿緩解了戰局的壓力,他一直都在關心著曹睿的安危,得知曹睿擊退了吳軍,頓時信心大增。而此時曹睿給司馬懿帶來一封書信,上麵隻有八個字:“堅壁拒守,以逸待勞。”

看過信後,司馬懿無盡感慨,這娃要比他爹強上百倍啊!

諸葛亮東進的道路受阻於司馬懿,從渭水前進,又有郭淮阻擋,隻好移軍攻取散關、隴城等地,然後回師進攻司馬懿。兩軍相持百餘日,可司馬懿就是不出戰。

先是派大將挑戰,後來就是士兵在陣前叫罵,司馬懿一律不聞不問,在營中吃飯、睡覺、看兵書,生活很有規律。

諸葛亮再沉著也知道這事麻煩了,司馬懿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像諸葛亮這種文人急了,就會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辦法。他特意讓人找來一身女人的衣服派人給司馬懿送去,送衣服的使者是要冒著生危險的,因為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這意思就是說你司馬懿就是個娘們。

司馬懿看到了女人的衣服不但沒有生氣(《三國演義》上說還穿上試了試),還把使者安全送了回去。司馬懿不生氣,不代表他的將領們不生氣,主帥受到這樣的侮辱,就是自己受到了侮辱。

魏軍將領群情激奮,要求司馬懿出戰。司馬懿見局麵已經難以控製,如果再堅持不出戰的話,恐怕是過不了他們這關的,於是上表曹睿請求出戰。

曹睿的回複沒幾天就到了:老實呆著,不許出戰!曹睿還不放心,派辛毗手持杖節來做軍師,以節製司馬懿的行動。

辛毗到來的消息也傳到了蜀營,薑維聽說這件事情後,認為曹睿讓辛毗來,是鐵了心不讓司馬懿出戰,看來司馬懿這次是要把縮頭烏龜做到底了。

諸葛亮卻不同意薑維的看法:“那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他向曹睿請戰,不過是為了平息那些武將的憤怒。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他要是想出戰,還需要這麼大老遠的請示一趟嗎?”

諸葛亮遇到了平生最難纏的對手,不過還好,這次他已經做好了和司馬懿周旋到底的準備,不拿下司馬懿堅決不回蜀川。於是就地分兵屯田,做長久屯駐之準備。

對於這件事司馬懿在與其弟弟的書信中是這麼評價的:諸葛亮誌向高遠,可我不給他機會,諸葛亮多謀卻不肯決斷,好兵卻沒有什麼軍權,雖然出兵十萬,但就我看來已經落入了我的圈套之中,不久我就會大破敵軍了。

顯然司馬懿很自信,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諸葛亮,諸葛亮就是這麼一個人,他一生用兵太過謹慎,少有奇謀決斷,總是願意打大型的會戰,而不把偷襲、快速靈動的騎兵作為戰術體係中的重要一環。

這就像是一個受應試教育毒害過深的學生一樣,隻會大考,但一遇到多變的實際問題時,卻腦筋發死,不肯多思考。

種糧食這個方法又費力氣又慢,無論種什麼糧食都需要幾個月的生長周期,總不能指望隴中的麥子今天種上明天就熟了,所以沒幾天諸葛亮又坐不住了,派了使節去司馬懿的營盤中求戰,意思是說我求求你跟我打一仗吧。司馬懿心中暗笑,諸葛亮啊諸葛亮!你還是堅持不住了。

司馬懿故意不談軍事,和來使聊起了家常,問道:“諸葛公起居如何,一天吃多少糧食啊?”使者說:“三四升。”然後司馬懿又問使者:“政事如何?”使者說:“丞相天天政務都要親自過問查閱。”

使者走後,司馬懿不無興奮地對旁邊的將領說道:“我看這諸葛亮快要不行了。”飯量是判斷一個人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諸葛亮每天都要承受巨大的工作量,卻吃得很少,這說明他現在已經非常虛弱了。

蜀國曆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於五丈原去世,臨終前他將身後事托付給了蔣琬。據孫勝的《晉陽秋》記載,諸葛亮死時,有一顆赤色巨星自東北向西南劃過蒼穹,墜於蜀軍軍營。

蔣琬依照諸葛亮的遺計秘不發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

第二天,司馬懿到諸葛亮營壘巡視,發現這裏已經人去營空,看到了諸葛亮營盤的整體布置,司馬懿不禁感歎:“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隨後,司馬懿下令快速追擊蜀軍,辛毗這個死腦筋依然持著仗節在門口攔阻,認為諸葛亮生死尚未確認,不能違背皇帝旨意前去追擊。

司馬懿說道:“一個軍事家所看重的是軍書密計、兵馬糧穀,這兩種東西蜀國營寨中到處都是,你見過有人把五髒捐出去了,卻還活著的嗎?還不快追等什麼!”

一切都如諸葛亮所料,司馬懿聽辛毗的是因為他知道那時不該出兵,當司馬懿認為該出兵的時候,辛毗根本攔不住他。

司馬懿知道關中地上多蒺藜,特意派三千士兵腳穿平底木屐在大軍前行走,令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後再命大軍馬步並進。一直追到赤岸,這才得到諸葛亮的確切死訊。司馬懿無奈地搖了搖頭,笑著說:“我能料到孔明生前所想,卻不能料到他死後所做啊!”

曆時七年的諸葛亮五伐中原之戰結束了,現代很多學者都在抱怨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非要以一州之地強攻中原,縱使竭忠盡智,終因實力懸殊而難以實現其戰略目的。

其實,這還有必要嗎?諸葛亮沒有《三國演義》中說的這麼神,空城計之說也無曆史依據,就像魯迅說的,《三國演義》“狀諸葛多智而似妖”。不過我們也沒有必要走到另一個極端,把諸葛亮貶得一文不值,因為就當時的狀況來說,也不會有人比諸葛亮做得更好了。

曆史上無論勝敗留下的隻有英雄的足跡,我們不妨把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看得浪漫一些,把這場戰爭看成三國兩位頂尖智者的比拚。

諸葛亮贏得了戰術上的勝利,而司馬懿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他們都用自己的堅持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不過生命的終結意味著一切的結束,如果非要給二者定一個輸贏的話,那麼隻能說司馬懿贏在了時間上,生命的延續永遠都是最後的勝利。

一場驚心動魄的王牌大戰結束了,司馬懿已經再無敵手,正當此時,一係列問題卻撲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