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袖聽完之後點點頭表示同意,便要求楚懷王趕走張儀。
張儀被靳尚和鄭袖的一陣忽悠,被搞走了,當屈原回到楚國的時候,質問楚懷王,為什麼不殺了張儀,而此時楚懷王後悔,再追已經晚了。
楚懷王最後不聽屈原等人的建議,把屈原流放,自己去武關與秦惠王約會,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秦國俘虜了楚懷王,懷王最終死於秦國的鹹陽。
屈原被流放之後,非常鬱悶,他的姐姐知道兄弟受了罪,便來到了屈原流放的地方,責備他不要違背世風人情,還勸慰他放寬心,因此屈原被流放的地方也叫姊歸縣。這個故事來源於屈原的《離騷》,就是"女嬃(xu,一聲)之嬋媛兮,申申其詈(li,四聲)餘。"(注釋1)一句。意思就是說,姐姐常常牽掛著我,急切地再三對我勸告。
楚國為了穩定,太子橫至,在楚國即位,是為頃襄王。可是當楚頃襄王時,屈原又一次遭到了楚王的流放,這一次屈原的姐姐沒有出現,而屈原也"自投汨羅以死"(《史記》)。
這就是當時楚國的現狀,貌似強大,但實則虛弱不堪。
楚頃襄王並沒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樣要勵精圖治,重振楚國的威儀。相反,他即位後,非常喜好亭台樓閣,不時要進去觀賞,年過四十了,卻不立太子。而此時,楚國已經沒有像屈原一樣的敢於直諫的忠臣了。秦國又要開始進攻楚國了,而此時秦國又派出了輕車熟路的張儀。張儀見到了楚頃襄王說道:"往南走向唐地去,五百裏之內,那地方好玩極了。"楚頃襄王也被打動了,準備即日出發,他不知道秦國即將發動一場由內而外的對楚國的戰爭。
一個叫莊侄的女孩,當時隻有十二歲,她和母親一起住在楚國的一個小縣城裏。當時還是小女孩的莊侄對她的母親說:"王好淫樂,出入不時。壯年卻不立太子。現在秦國又使人重賂楚國的奸臣們,來迷惑大王,還騙他遊五百裏之外。大王前腳一走,奸臣們必然會投敵賣國,到那時大王必然回不了國了,這種大事,我覺得我應該去進諫大王。"
她的母親說:"你自己還是個小孩,怎麼能去進諫呢?"
莊侄並沒有聽母親的勸告,獨自跑了出來,把緹竿做成旗幟,並天天拿著這麵旗子在南郊的道旁等著,因為楚頃襄王要出遊五百裏,南郊是他的必經之地,所以她等到楚頃襄王並不難。
楚冊(3)
當楚頃襄王的車子經過這裏的時候,莊侄舉起了她特製的小旗子,楚頃襄王看到這個旗子的時候,非常奇怪,便停了下來,讓人到前邊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去的人很快就回來回話:"有個女童想要見大王,故舉著旗子揮舞。"
楚頃襄王把莊侄召到了身邊,問道:"你是哪的人啊?"莊侄答道:"我是縣邑之女,想要把一些悄悄話告訴大王,但是又怕大王言路淤塞,聽不到我的話,所以我聽說大王要出遊,便在這裏搖晃旗子等您。"楚頃襄王說:"有什麼話你就說吧。"莊侄說道:"大魚失水,有龍無尾。牆就要從裏邊崩塌了,而大王卻看不見。"楚頃襄王很奇怪,牆要塌了?我咋不知道呢?莊侄又答道:"大魚失水者,王離國五百裏也,樂之於前,不思禍之起於後也。有龍無尾者,年既四十,無太子也。國無強輔,必且殆也。牆欲內崩而王不視者,禍亂且成而王不改也。"
這幾句話聽得楚頃襄王非常納悶,咋聽不懂呢?
莊侄給他一句一句的解釋:"大王您好享樂,愛建亭台樓閣,不體恤百姓,出入也沒有規律,而且預見性也不好。都快四十歲了,卻不立太子,國家也沒有強勢的人輔佐您,這不就是國家的城牆要崩塌的跡象嗎?秦國老派人來離間您的左右,讓諫言不能到達您這,大王聽不到諫言就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一日複一日,大禍就這樣造成了。大王現在還要出遊到五百裏之外去,如果您去了,再回來,楚國恐怕就不是大王的楚國了。"
楚頃襄王聽得目瞪口呆,怎麼我出去玩了一圈,國家就不是我的了呢?
莊侄說:"大王這次出巡有五大隱患。"
楚頃襄王聽得更納悶了,"哪五患?"莊侄答道:"宮中無主,而大王又在遠方,這是第一個禍患;宮中衣服豔麗,而百姓卻無衣服遮體,這是第二個禍患;奢侈無度,國庫空虛,這是第三個禍患;百姓饑餓,您宮中的馬匹卻能吃到上好的糧食,這是第四個禍患;奸臣當道,賢能的人卻不能把忠言送到您的耳朵裏,這是第五個禍患。大王有五個禍患,還不是要大難臨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