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聃(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詁》及《讀書雜誌》俱依《索隱》說,據《說文》:“聃,耳曼也。”《釋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雲:“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此與人稱叔梁紇、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這是一種說法。(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區別。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貴族於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於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製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這也可備一說。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
二、《老子》考
今所傳老子的書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這書原本是一種雜記體的書,沒有結構組織。今本所分篇章,決非原本所有。其中有許多極無道理的分斷(如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讀者當刪去某章某章等字,合成不分章的書,然後自己去尋一個段落分斷出來(元人吳澄作《道德真經注》,合八十一章為六十八章。中如合十七、十八、十九為一章,二十、二十一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為一章,皆極有理,遠勝河上公本)。又此書中有許多重複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後人妄加妄改的所在。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華亭張氏的王弼注本,讀者須參看王念孫、俞樾、孫詒讓諸家校語(章太炎極推崇《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其實這兩篇所說,雖偶有好的,大半多淺陋之言。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帶利劍”等句,皆極無道理。但這兩篇所據《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們校勘參考)。
三、革命家之老子
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候,和那種時勢所發生的思潮。老子親見那種時勢,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響,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產兒,完全是那個時代的反動。看他對於當時政治的評判道: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聃(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詁》及《讀書雜誌》俱依《索隱》說,據《說文》:“聃,耳曼也。”《釋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雲:“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此與人稱叔梁紇、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這是一種說法。(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區別。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貴族於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於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製度,把氏姓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這也可備一說。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那一說是的。
二、《老子》考
今所傳老子的書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這書原本是一種雜記體的書,沒有結構組織。今本所分篇章,決非原本所有。其中有許多極無道理的分斷(如二十章首句“絕學無憂”當屬十九章之末,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兩句為同等的排句)。讀者當刪去某章某章等字,合成不分章的書,然後自己去尋一個段落分斷出來(元人吳澄作《道德真經注》,合八十一章為六十八章。中如合十七、十八、十九為一章,二十、二十一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為一章,皆極有理,遠勝河上公本)。又此書中有許多重複的話和許多無理插入的話,大概不免有後人妄加妄改的所在。今日最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華亭張氏的王弼注本,讀者須參看王念孫、俞樾、孫詒讓諸家校語(章太炎極推崇《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其實這兩篇所說,雖偶有好的,大半多淺陋之言。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帶利劍”等句,皆極無道理。但這兩篇所據《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們校勘參考)。
三、革命家之老子
上篇說老子以前的時候,和那種時勢所發生的思潮。老子親見那種時勢,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響,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個時代的產兒,完全是那個時代的反動。看他對於當時政治的評判道: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議論。讀者試把《伐檀》、《碩鼠》兩篇詩記在心裏,便知老子所說“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和“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的話,乃是當時社會的實在情形。更回想《苕之華》詩“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的話,便知老子所說“民不畏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的話,也是當時的實在情形。人誰不求生?到了“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的時候,束手安分也是死,造反作亂也是死,自然輕死,自然不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