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基金已經成為居民家庭除儲蓄外擁有最多的金融資產。就像廣告所說的那樣,“挑飯館,哪家人多上哪家”,並不說人們都去咱就去,人多相對還是有一定優勢的。選擇“基金中的基金”發展潛力是十分可觀的,最好的基金公司可以把客戶資金投資到最優秀的基金上,風險小於股票,利潤也更高。
基金定投:傳說中的“最佳投資渠道”
如果個人投資者無法把握自己的經濟情況,難以保證較長的投資周期,不妨選擇基金定投——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投資者的“最佳投資渠道”。
基金定投是一種幫助投資人財富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有效工具。簡單的說,就是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金額投資到指定的開放式基金中,類似於銀行“零存整取”的一種基金理財方式。類似,但二者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雖然都是投資人每月定期從銀行賬戶扣除一定固定的金額,但零存整取隻有儲蓄功能,而基金定投把這筆錢買了指定的基金。
手段差不多,目的卻有天壤之別。基金定投兼備儲蓄和投資的功能,尤為適合像燕子這樣的年輕人。成本低風險也低,進賬的利潤要遠遠強於存銀行。
常勝兵法——“三十六計”助你炒股炒基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講的雖然是行軍打仗,但人的智慧是相通的,傳承至今多有應用者。用在股票基金投資上,也是妙用無窮。對於投資者,這些計策不僅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運用得當甚至能扭轉乾坤。起死回生!下麵就舉幾個例子,以供20幾歲初涉投資的年輕人參考:
以靜製動、以逸待勞
小A現在也算是朋友圈子裏炒股的高手了,由開始的3萬多的本錢翻了5倍。朋友問他:“你炒股有什麼訣竅嗎?”小A笑著說:“股市風雲變幻,保持平和的心態就是最大的訣竅。”
小A剛開始炒股,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總想著“輸時間不輸錢”,每天研究大盤,定時收看股評節目,用心了,結果卻差強人意。經曆了一番打擊,小A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股票不漲,立馬就換掉,換上了熱門股,卻發現“熱門股”也不熱門了。更可悲的是,自己剛剛拋掉的股票卻又“熱門”起來。不停地換股,把自己搞得忽忽悠悠,迷失了投資的大方向,到頭來兩手空空。明白了自己的症結所在,小A及時調整了心態,他決定采用“以靜製動、以逸待勞”之計,靜觀其變,以不變應萬變,從容布局,投資的收益漸漸多了起來。
有人說,會炒股的大多是聰明人,但聰明人不一定就能賺到錢,相反有很多的“傻子”卻大獲其利。“傻”,是一種平穩的心態。所謂傻人有傻福,天天看著大盤,盯著一堆數字寢食難安,還不如以靜製動、以逸待勞。當然,也不能完全消極被動的等待,還需要靈敏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定期對手中的股票作評估。
遠交近攻
同事小B也是個炒股達人,別看他對那些炒股的理論技巧一概不通,研判股市大勢也不怎麼準確。但分析起自己的股票卻頭頭是道,不管形勢如何起伏,他總有收獲。這是什麼原因呢?一個不會判斷大勢的人卻成為了炒股達人,其中有什麼奧秘嗎?
用小B的話說:“我知道自己的腦袋能戴多大的帽子,沒有看盤的能力就不看,我隻做自己熟悉的那幾隻股票,別人賺得“冒油”,我也按兵不動。”“股票和人一樣,股票也有性格,把握了它的股性,預測起來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
剛開始炒股的時候,小B經常看一些股評,聽那些專家說完,就恨不得把所有資金的全部投進去,結果賠了很多錢。他覺得再這樣下去自己得破產,人雲亦雲不能當成經驗,自己要有主見,於是他決定專心做自己熟悉的股票。
他說:你想投資一隻股,就要了解這隻股的基本數據,還有它和大盤的相關性以及同係的聯動性,相處的時間長了自然就能摸準“股性”,從容地買進賣出,一般情況下能保證增加盈利。
兵法有雲:形格勢禁,利從近取,害以遠隔。意思是說:受阻的時候要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攻取遠隔之敵。小B隻在自己最熟悉的市場環境中,炒作自己最熟悉的股票,不就是一種“遠交近攻”的謀略嗎?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做。投資者不僅要熟悉“股性”,更要明白自己的性格和風險承受能力。
走為上
剛工作兩年的C小姐是一個白領,她從上大學時就開始炒股。雖然賺得錢不多,也是一筆收獲。她自稱不懂什麼理財之道,對自己能小賺已經很滿意了。她說:“我看不清市場方向的時候,就先空倉,等市場明朗了,感覺來了,再見機行事。”
你是不是覺得這樣的做法很消極很保守,其實,她的做法還挺有道理的。這樣做既能保證不賠錢,想用的時候還能隨便取錢,畢竟現金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炒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犯貪婪的大忌,錢賺不完,但賠的時候卻是無底深淵。適當的時候,見好就收,三十六計走為上,如果手裏的本錢都沒了,還用什麼去賺錢?
逍遙“驢友”,告別理財“馬大哈”
波波是一個“驢友”,每年幾乎都要出去10多次。“我一般選擇那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比如說贛南川藏地區,徒步走在空無一人的山林中,覺得自己真的回歸到了大自然中間,生活變得很有意義!”他一邊說,一邊回憶著,好像又走在了旅行的路上。
旅遊是一種生活消費,既然是消費就要學會投資理財,像波波這樣的“驢友”,除非家境特別好,萬事不操心,否則很難保證以後的生活不受影響。看似逍遙,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處理好理財和遊玩的關係呢?事實上,有很多的“驢友”都是理財的“馬大哈”。“驢友”該如何理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