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來有禮,人無禮則不生(1 / 1)

第十章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可謂曆史悠久,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禮儀專家孔子就認為禮儀是一個人“修身養性、持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的基礎。禮儀是普通人修身養性、持家立業的基礎,是一個領導者治理好國家、管理好公司或企業的基礎。生活裏最重要的是以禮待人,有時候禮的作用不可估量,從某種意義上講,禮儀比智慧和學識都重要。


生來有禮,人無禮則不生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所謂“禮”,是教人尊敬與關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謂“節”,是教人言談舉止恰如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因而,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守禮儀,多多益善。

社會學認為,人的一輩子要扮演諸多的角色: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為人下屬,為人領導;與人為友,與人作對,與人為鄰……一刻都不得空閑,不管你喜不喜歡,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各種關係把你困在網中央。

在處理這些關係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凝聚而成的規則就是社交禮儀。這裏所說的禮儀,禮是指社會規矩,社會角色的內在要求,儀則是指這種規矩,這種角色的外在表觀。

今天的社會及職場所欠缺的常常是忠誠及職業道德,而禮儀的標準也令人茫然無所適從。其實也沒有如此嚴重,畢竟儀態裝扮不過是一種人際關係中對人尊重的表現。不幸的是,許多人似乎都遺忘了它的重要性。

我們正處在一種“自掃門前雪”的時代,這樣的心態推至極端,便是摒棄他人的需求(先別探討其原始動機為何),毫不顧慮我們對別人的方式和態度。

當人們以“自我中心”為生活坐標時,我們對他人的厭惡則油然而生。當事業亦以自我主張為依據時,結果也許會導致客戶的流失、員工士氣低落及委靡不振。而過度自戀及以自我為中心的男男女女也許因此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