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講究以和為貴
“和”是中國傳統哲學中一個影響深遠的理念,這種理念滲透在人們心中,表現在各個領域。
“和”首先是一條經世致用的原則。
儒家有句名言叫做“和為貴”。兵家有個理論叫做“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條經驗:“家和萬事興。”經商者有個信條:“和氣生財。”治國者講究和平。由此可見,謀“和”是人生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和”是賢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們周圍可以找到許多以和為貴的凡人,在曆史上,謀“和”,求寬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無不在昭示人們“以和為貴”,不要以鄰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對頭之間不再冤冤相報,化幹戈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日本人也很重視“和”,甚至有的企業家把它當做自己的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但中國人主張的“和”與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拋卻自己的主張,眾口一詞,讚同團體的意見,最終達成了一致的看法。這種意思比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沒有自己的意見,盲目附和別人的態度,人雲亦雲。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麵堅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另一方麵又能與周圍的人相互協調,“和則生物,同則不濟”。
“以和為貴”也是治國者的方略,因為它蘊涵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國者都希望國內太平,永無紛爭;國家之間“和平發展”,沒有戰爭。林語堂認為“和平”是人類的一種卓越認識,中國人尤其酷愛和平,不愛挑起戰爭,因為他們是理性的民族。受“和為貴”理念的浸潤和熏陶,使得人們從小就養成一種以和為貴的人生理想,他們不嗜戰爭,一名尋常中國兒童能知一般歐洲白發政治家所未知之理,這就是不管戰爭是為國家還是為個人都會使人殘肢斷體、喪失生命。
“以和為貴”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上。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麵影響和危害,空氣汙染,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來整合人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人們去行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在今天仍是一條協調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的多樣化、複雜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產生種種不和,不和就會產生分歧,有了分歧就會導致摩擦,摩擦導致矛盾,矛盾激化就會導致爭鬥。特別是當人們之間有利益衝突時,鬥爭就難免了,而且鬥的方法也舉不勝舉。有明爭也有暗鬥,然而,不管是哪種相鬥方式,都會傷了彼此間的和氣,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做人應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們都抱成一團,講求一團和氣,無原則立場地妥協和謙讓,而是為了追求一種團結進取的和諧的人際關係,追求工作上的互幫互助的氛圍和對人對己寬容大度的氣量。“和”是成就大業的良好環境,是每個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標。一個和睦的家庭,會令人感到溫暖;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會使人感到舒暢;一個和平的環境,會使人安心地搞建設;一個祥和的氣氛,會讓人世充滿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