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謹遵中庸之道
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因為這一思想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處世圓滑、態度曖昧、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而遭受人們的大加撻伐和批判。其實,從“中庸”思想的本義看,它並不是“奸猾”,置仁義於不顧,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謂中庸呢?孔子認為“中庸”即為“中和”。孔子說:“中”是有喜怒哀樂之情而未表現出來;“和”是感情表達時合乎節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則。如果人們能達到中和的境界,那麼,天地間的一切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順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應付時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傾也不右斜的。非中則不能正,非正則不能穩,非穩則不能久。人生處世的要點,就在於“執中致和”。傳說,遠古時期的舜帝就是一個善於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又能加以審視,揚其善,隱其惡,取其中,而施行於民,從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處於無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過於專製,過於偏激,過於依恃,表麵看似愚拙,內心裏卻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明亮。
孔子對“中庸”的評價甚高,他認為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超過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這一點。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這就是說:聰明的人過於聰明,認為它不值得去實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這方麵表現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為君子能時時居於中,不過亦無不及;而小人所以違背中庸之道,是因為小人對什麼都太在乎或肆無忌憚,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誰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隻有那些有修養的君子才能夠堅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導向容易使人們急功近利,追求表麵的外在的東西。而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又容易使人們往往簡單地理解矛盾的兩個方麵。對滿足、成功、富貴、權力等,總是期望達到頂峰,人人在我腳下才好,而對空虛、失敗、貧窮、低下等,則唯恐降臨自己身上。這樣,他們處高位不覺得滿足,處低位反而一蹶不振。這兩個極端都不會使人安寧和快樂,並且,對位高者而言,他們難以守成,很快會轉入低下;而對位低者而言,他們欲速不達。結果是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一切都處在不安與失意之中。他們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並加以踐行的“中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