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一清規,寺院中所有的僧眾都必須參加耕種勞作,才能有飯吃,即便是作為住持和尚的百丈懷海禪師也不能例外。
直到晚年,百丈懷海禪師仍然嚴格地履行著平等勞作的清規。其他僧眾見他年事已高,身體虛弱,不忍看他再去與大家一塊兒勞作,於是就把他的工具藏了起來。
百丈禪師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工具,一天沒有進行勞作,他也就因此而一天沒有吃飯。
他說:"眾生平等,我豈能坐享其成,勞作他人。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其他僧眾沒有辦法,就隻好把工具還給了他。
這就是曆史上流傳已久的關於佛教平等觀念下的一個故事。平等觀念作為大乘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主要滲透在以下三個基本方麵。
一是"是法平等"。是法平等,也就是說無論何種宗教,何種教派,它們在教義和教理上都沒有高下之分,一律平等。也就是說,任何宗教和教派的教義和教理,都有著其自身合理性的一麵。就此觀點而言,佛教可以說是最不抬高本教也不貶低他教的一種宗教。不像其他的一些宗教,動輒就貶低、排斥乃至打擊其他宗教。佛教自創立以來和流傳之後,無論曆史上的奉教興衰浮沉,都從不如此對待他教。
對於其他宗教來說,佛教最多也就是以外道相稱之,卻從不把其他宗教視為異端或者邪說。即便是在教內,大乘佛教雖然也會把聲聞乘稱為小乘佛教,但也絕不會排斥打擊。佛教在中國的千百年來的傳承史,也最能說明佛教的這種是法平等精神。
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以後,儒、道、佛三家既開始了相互衝突,又相互融合,彼此之間各有各自的興衰浮沉。但就佛教而言,無論是處在衝突之中,還是處在融合之中,也無論是興衰沉浮,乃至就是遭受"三武滅佛"這樣的沉重打擊,佛教也總是以是法平等的那種平等、寬容、博大和開放的精神來對待儒教和道教,而從未出現過儒教與道教那樣強烈的排他傾向。追究其原因在於,除了佛教為外來宗教,必須更深、更多地依賴本地文化之外,還在於佛教本身所具有的這種開放、兼容的是法平等的宗教文化精神。
二是眾生平等。眾生平等也就是六道中的眾生一律平等。佛教中所說的六道眾生,泛指社會之中的一切生命形態,其中也包括淪落到阿修羅道、餓鬼道乃至地獄道的那些凶神惡鬼,當然還包括那些處於畜生道的牛羊犬馬、蟲魚禽獸等一切動物。出於這個原因,無論是佛教的大乘和小乘都把戒殺生作為五大戒和八大戒中的一大戒。
三是人人平等。人人平等就是不論男女,不論僧俗,不論貴賤,也不論貧富,在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正是因為佛教本身所具有的這種強烈的人人平等觀念,所以即便是在佛教傳人中國之後,沙門僧人在朝見帝王時也是不行跪拜禮的,隻是雙手合掌致意而已,以此舉來恪守佛教的平等觀念。同樣還是因為這一原因,即便是曾貴為王子的釋迦牟尼在僧團內部,也不會自視清高,也不過隻是一個精神上的領袖和教主而已,絕不搞任何的特權。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他也與其他僧眾一樣,行乞自食。
如同唐代高僧百丈懷海禪師,無論是作為寺院領袖的住持和尚,還是初入寺院的小沙彌,都能做到僧眾在身份、戒律、人格、寺務、衣食、住行、勞役等方麵的一律平等。即使是身為寺院精神領袖的住持和尚百丈禪師,也毫不例外,也絕不會去搞違反眾生平等教義的特權。
這就是對大乘佛教中的平等觀念和平等精神的最好實踐。教義不以本教為中心,是法平等;眾生不以人類為中心,而是眾生平等;人不以身份、地位等的差異而有所差異,是為人人平等。
這三大文化精神,正是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世界所極其缺乏的,同時也是最需要重建的具有最高理性和最深情感的三大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