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1 / 2)

第29章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自卑,是把別人看得太高;自傲,是把自己看得太高;如果跳開這個世界,人類隻是這個地球的一個物種,何來你高他高。

《六祖壇經》中講:"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意思是說,那些真正修功德的人,十分謙虛,普遍尊敬一切人。如果輕蔑他人,遇事先考慮自己,便沒有功。如果自己的本性虛妄不真實,便沒有德。這是因為唯我獨尊、蔑視一切的緣故。善知識,時時保持正確的心念是功,公平正直的心態是德;自己修心性是功,自己修身行是德。

正如宋代白雲守端禪師曾作過的一首關於平等待眾生的偈:

若能轉物即如來,春至山花處處開。

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

這首偈中"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是最經典的論述,它很直接地指出,人人都應該以一種平常心去看待和對待世間的眾生。釋迦牟尼就是這樣做的,故而他才得到了眾人的尊敬。

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很多醫生來治病,但不能把他醫好。身為他的堂兄弟,釋迦牟尼親自來探望他。

釋迦牟尼的一個弟子問他:"您為什麼要幫助提婆達多?他屢次害你,甚至要將你殺死!"

釋迦牟尼回答說:"對某些人友善,卻把其他人當做敵人,這不合乎道理。眾生平等,每個人都想幸福快樂,沒有人喜歡生病和悲慘。因此我們必須對每一個人都慈悲。"

於是,釋迦牟尼靠近提婆達多的病床,說:"我如果真正愛始終要害我的堂兄弟提婆達多,像愛我的獨生子羅睺羅的話,就讓我堂兄弟的病立刻治好。"

提婆達多的病立刻消失,恢複健康。釋迦牟尼轉頭對他的弟子們說:"記住,佛待眾生是平等的。"

平等待人,是一種人生之美。德國有句諺語:"高貴的血和普通的血都是一樣顏色的。"意思是說,人不應有貴賤之分。

不可否認的是,隻要有經濟的地方自然就有貧富差距,但是貧富差距隻能說明金錢的多少,並不能代表人格的高低。

倘若有錢人總是以一種蔑視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那麼這個人的人格也不會高尚。因此,無論有錢也好、無錢也罷,從內心裏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這個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和大家的肯定。否則這人即便擁有上億身價,也同樣是受人鄙視的。

曾經在某處看到了這麼一種現象。

人際交往,"平等原則"是前提條件。沒有平等待人的觀念意識,就不可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那些不懂得尊重對方的做法,都不會產生良性的交往效果。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是獲得他人信任的起點。

在"百團大戰"之後的一天。當時擔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的劉伯承元帥,聽到師機關有的人帶著輕蔑的語氣將勤雜人員叫做"夥夫"、"馬夫"、"衛兵"、"號兵"等,非常生氣,就此事專門作出了批示:"我們革命的軍隊官兵平等,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一員。今後,夥夫就叫炊事員,馬夫就叫飼養員,挑夫就叫運輸員,衛兵就叫警衛員,號兵就叫司號員,衛生兵就叫衛生員,勤務兵就叫公務員,理發師就叫理發員。"

從此,八路軍中的稱謂就照此統一下來了,官兵關係從此也變得更密切了。

或許,我們有時也想"一碗水端平",卻常常"端不平"。原因很多--身份、地位、貧富等等,都會影響到我們待人的態度。若想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就需要我們閉上"現實的雙眼",去掉罩在別人身上的"光環"。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道理,也是平等待人、獲得友誼最基本的出發點。

唐朝時期,百丈懷海禪師在洪州(今江西南昌)開元寺繼承了馬祖道一的衣缽,進一步完善了僧眾平等勞作、自耕自種的各項製度,用以解決寺院衣食問題的"百丈清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