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深密色與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依上所雲不異即是二者觀之。五蘊乃根本空,徹底空。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諸法,前言五蘊,此言諸法,無有異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說諸法空性,此處說諸法空相。所謂空者,非是但空,是諸法之有上所顯之空,是離空有二邊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眾生即佛,而不厭離生死,怖畏煩惱,舍棄眾生。乃能證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薩,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雖分三科,皆總括一切法而說。因學者根器不同,而開合有異耳。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約緣覺言,下一句約聲聞言。
緣覺者,常觀十二因緣而悟道。
聲聞者,(聞佛聲教)觀四諦而悟道。
此十二因緣,乃說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轉還滅二門以顯示世間及出世間法。流轉者,無明乃至老死之世間法。還滅者,無明盡乃至老死盡之出世間法。
若行般若者,世間法空。故經雲,無無明乃至無老死。出世間法亦空。故經雲,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
亦分二門,前二流轉,後二還滅。若行般若者,世間及出世間法皆空。故經雲,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薩求種種智,以期證得佛果。故超出聲聞緣覺之境界。
但所謂智,所謂得,皆不應執著。所謂智者,用以破迷。迷時說有智,悟時即不待言,故雲'無智'。所謂得者,乃對未得而言。既得之後,便知此事本來具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亦無所謂得,故雲'無得'。
以無所得故一句,證其空之所以。
以上經文中,無字甚多,亦應與前空字解釋相同。乃即有之無,非尋常有無之無也。若常人觀之,以為無所得,則實有一無所得在,即有一無所得可得。非真無所得也。若真無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觀下文所雲佛與菩薩所得可知。
菩提薩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薩埵等 說菩薩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諸佛等 說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即菩薩之具文。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者,無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覺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咒者,秘密不可思議,功能殊勝。此經是經,而今又稱為咒者,極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稱其能破煩惱,神妙難測。
是大明咒者,稱其能破無明,照滅癡闇。
是無上咒者,稱其令因行滿,至理無加。
是無等等咒者,稱其令果德圓,妙覺無等。
真實不虛者,約般若體。
能除一切苦者,約般若用。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上說顯了般若竟,此說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義妙用,前已說竟。尚有難於言說思想者,故續說之。
咒文依例不釋。但當誦持,自獲利益。
《金剛經》概要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記錄,由弟子阿難所記載。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綱要
1.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
2.般若攝無量義: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生知-諸法緣生,未見本性,逐相而轉,迷而不覺。佛知-緣生性空,有即非有,當體即空,覺而不迷。
3.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4.本經綱要--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
妄想-分別心-能變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無始無明
我執-煩惱障業情執我見,實為愛根。執著-惑法執-所知障苦
愛根不除,心何由淨。
5.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無上正等正覺-照見事實真相,此即佛之知見。
6.老實念佛,則能一心不亂。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何能老實。
經題
1.金剛:物名,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裏。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
2.般若:是梵語,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謂佛之知見。就理體曰覺性。又名實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3.梵語波羅密:義為彼岸到。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波羅密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
4.梵語涅槃:義為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今亦不滅。又翻圓寂。
5.因見思煩惱,而有分段生死。因塵沙無明,而有變異生死。
6.大智度論雲: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
7.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則不離此界。眾生不肯舍,無觀照正智耳。
8.般若波羅蜜,因位名圓滿之觀慧;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蜜。
9.金剛即喻此觀智,最堅、最利、最明。果位喻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身也。經:具貫攝常法四義,常則三世不易,法則十界同遵。又有徑義,修行成佛之路徑。
顯體
1.蜜一切大乘經,皆以諸法實相為體。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2.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江味農以生實相為體。
3.實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非亦不立。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
4.離即不取之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以名之,強名曰生。
5.文字詮此實相。觀照、觀此實相。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
6.本經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
明宗
1.宗者修也。經義之主體雖顯,非修莫證。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2.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3.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
4.江注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
5.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
6.大智度論雲: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7.經雲: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又雲: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觀照般若也。因觀照而證實相。
辨用
1.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證。而顯體,是顯因果之目的。
2.佛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妄想,分別心是。執著,我法二執是。
3.起信論雲:"以不達一法界故,不覺念起,而有無明"。不達即不覺,無明即妄想執著。
4.此經大用,能開眾生究竟圓滿之智慧。此智為一切眾生性體所本具,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
5.性具智開,不覺者覺,無明者明,便是通達一真法界,便是從根本上破障斷惑。
6.當知發大慈悲心,便是開此智。依教發心,分別心已融,我見潛消。故令發無上菩提心,滅度所有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全經不外發揮此義。並忘其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處契入。
7.一切眾生,以不覺十法界同一體性,妄想分別,起人我見,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輪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縱有善根遇善友勸令發心,皈依三寶。以夙世障緣,疊起環生,欲修不得,修亦難成。故懺悔業障,極關緊要。
8.經雲:"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無異念實相,是故能滅重罪,能消重業。
9.念實相者,空有不著,雙照二邊。實相之慧,從大悲生,以大悲廣修六度,得無量福。
10.經體為生實相。修宗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相,觀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懺悔,能滅重罪定業。內外障緣,一齊銷盡。
11.若能於本經,深解義趣,信心不逆,盡能受持,為人解說。即為荷擔如來事業,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滅罪生福,當得無上菩提。
12.修行法門無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惑障:見思煩惱是,除則成般若德。業障:一切罪業是,除則成解脫德。報障:六道苦報身是,除則成法身德。江注舉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
《金剛經》解決什麼
學習佛法,首先應該知道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假如對此沒有明確的認識,那我敢斷定他一定還沒能夠樹立正信。因為一個不清楚佛法能夠解決什麼問題的人,對於學佛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一樣也是搞不明白的。
從《金剛經》來看,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當機者須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發菩提心,為修習菩薩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則又是發菩提心所要達以的目的。《金剛經》就是圍繞著這樣一個前提而展開的。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法也不妨稱為心性之學了。
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對自己的生存十分重視。為了人生的幸福,我們上學、尋求謀生的知識;工作,獲得生存的財富;成家,建立情感的依賴;鍛煉,造就健康的身體。這些雖與我們人生關係確實都很密切,但還有更重要而又最不為我們所注意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心。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煩惱時,首先總會責怪環境,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內心。其實,心才是根源。世界的差別是由於人類心的差別,因為心的不同,這個世界才有文明與野蠻、道德與罪惡、痛苦與快樂、善良與醜陋、先進與落後、清淨與染汙、光明與黑暗。
我們要改造世界,獲得人生幸福,無疑先要從心下手。大家知道,人類現代的物質文明,給人類生存帶來了許許多多方便,今天我們所享受的物質條件,古代帝王做夢都不曾想過。但科技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恐懼、不安。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心,利用科技成果,製造那些殺傷性極強的武器,以此毀滅他人。廣島原子彈的爆炸,一座完整的城市,幾萬人的生命在一刹那間就灰飛煙滅,多麼可怕!科技本身並沒有善惡可言,它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以用來毀滅世界,問題在於是誰來掌握它,擁有它的人有著一顆什麼樣的心靈。
假如我們的心充滿著貪婪、嗔恨、愚癡、我慢、嫉妒,那麼這個世界一定到處是戰爭、謀殺、偷盜、搶劫、強暴、欺騙。你想這將是一個多麼險惡的世界;相反的,我們如果擁有慚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會出現善良、光明、和諧、安定的局麵。一切唯心造,人們擁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世界。
心的健康與否,又直接關係到人生的苦樂。古人雲:風月無今古,情懷各相異。便是說明這個道理。風與月永遠是那樣,但人們心境不同,所產生的感覺往往大異其趣。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所謂的快樂,除了外在的順境這個因素,還需要有主體的心靈去感受。當你感受時覺得快樂,那才是快樂;假如覺得痛苦,那就是痛苦。正像同樣的飯菜,健康時享用它,覺得可口香甜;病弱時食用,毫無味道。同樣坐在椅子上,一個遠行者坐下來休息,感到快樂無比;而看書寫作者,因為坐的時間長了,覺得厭倦。看來一個人的快樂與否,實在不能從表麵看,隻有當事人才是最清楚的。
擁有健康心境,是建立快樂幸福的根本。一個人倘若心境不好,有錢痛苦,沒錢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沒有地位也痛苦;有愛情痛苦,沒有愛情也痛苦;有事業痛苦,沒有事業也痛苦。擁有良好心境,與上麵所說的情況就截然相反了。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有良好的心境呢?因為我們有煩惱,煩惱是擾亂內心寧靜的因素。我們有煩惱,所以我們才活得不自在。
《金剛經》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們內心中的不安定的煩惱因素。如何降伏煩惱呢?般若法門告訴我們,從通達空、無住入手。我們之所以產生煩惱,是因為六根緣六塵境界時,執我又執法,由我執法起貪嗔癡煩惱。如果能以般若智,通達我法空,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住色聲香味觸相,那煩惱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持誦《金剛經》要訣
一、佛法簡要之訣,在"離分別"。一部楞伽經精義,也隻是教人"離六十二見的分別心",但必須放下萬緣,始能做到"離分別"。放下萬緣,並非意要"出世",壇經明示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在家亦得","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緣心和世情俗慮,就是真正的放下,與工作環境、家庭環境沒太大的關係。能離分別,則"照體獨立",不妨"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便是十字街頭好修行,火中生紅蓮。
二、佛法舍摩訶般若波羅蜜,其餘盡屬方便,鹹非真實;"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此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說。所謂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離開摩訶般若波羅蜜,即無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說:"若有人能於此經(金剛經)受持讀誦......皆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如何持誦呢?持誦前放下萬緣,以最誠最恭敬最信實的心,不起分別,一氣嗬成,朗誦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誦不分段的,誦畢合卷,返觀自心,當下便入金剛定中:以此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詳無雜念狀態,信任此心即是"覺",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擾亂它,它是非常珍貴難得的。這樣保持愈久,進步愈快。此一方便,試之障輕者,百試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漸入佳境。
三、所謂看自心即是觀照,觀照者,"念上有無念"也。此境界於朗誦金剛經愈多,愈無分別,保任愈久,進步愈快,古德所謂"照顧腳下",意即觀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碼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不怕念起,隻怕覺遲"。經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來清淨-無念、無相、無住,如是則實相顯。亦即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之意,若向心外作計,則心外有法,顯非"正法"。
四、世人誦經不得力者,病在不能會歸自心,而與經對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門,焉能悟入?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常禦白牛車。"便是最好說明。世人誦經久不明,乃由世情俗慮放不下及知解難忘,致為淨業之障。一旦知解銷淨、俗情淡化,般若立顯,益以自肯承當,"自心是佛,離心無別佛",不是窮子,當下便了。所以誦經若能一一會歸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寧有心外之法?寧有一義可立?經雲:"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又雲:"何以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又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又雲:"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從上便知,經中隨立隨破,無非破除當人我法二執,理事二障。所以誦金剛經不貴分別曉義,而貴朗誦後合經返觀自心--離心意識,久之必獲金剛心,其遲疾胥視當人根基深淺、障之輕重、保任工夫久暫而定,起碼般若種子"一入識田,便為道種",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剛經隻是寫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調而已,毫無理路,是其尊貴之處。注愈多,義愈晦;若看注,以六祖說金剛經口訣為言簡理當,令人易曉而不惑,若能同時讀六祖法寶壇經,更易顯發。倘以佛法作學問知識研究,勢必加重理事二執,非佛出世本懷。蓋理執不去,難登離執禪定,離執禪定已登無學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來之心,而悟有理事兩者,缺一不名圓滿。理須到山窮水盡臻於"眾理具萬事出"之根源處,始名到家;事即必達"照見五蘊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為基,上上增進,以至時時處處、語默動靜,皆定慧等持,始能為人,否則盡名"體不具"盡名"半熟",亦名"得少為足",勉之!
《金剛經》與禪宗
一、《金剛經》與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路過街道,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從他後來見五祖時,與五祖兩人的對話看來,惠能此時顯然已開了智慧,隻是沒有大徹大悟而已,實在是宿慧深厚,來曆不凡。
經過一番往返考核,五祖對這位邊遠山區的年輕人,不得不另眼相看。於是就安排他到槽廠劈柴、踏碓。過了八個月多,五祖要傳法退居了,就讓門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證上的見地。惠能的偈子獲得五祖的認可,並傳其衣缽。在傳法時,五祖又為惠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惠能發心求法到得法,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
惠能的悟道偈,也充分體現般若性空的思想。般若講性空無所得。《般若心經》曰:"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金剛經》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六祖的悟道偈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闡明的都是同一實質。
二、《金剛經》對《壇經》的影響
讀過《金剛經》的人,再去接觸《壇經》一定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打開《壇經》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為開頭,展開了說法,顯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進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門,提出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祖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何為無念?《壇經》的解釋是:"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隻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無念並非什麼境界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的時候,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鏡,境來則現,境去則無。顯然,這與《金剛經》所說的"人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樣的。
何為無相?《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實相無相,但實相也並非離開萬物,別有所指,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於相,透過諸相,始能通達法性。《金剛經》也認為"實相者,即是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何為無住?《壇經》釋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係縛於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為本。"心住於境,則是心為境所縛,倘不住於境,則解脫也。所以般若思想以無住生心,為修行的要領。
對於坐禪,六祖從對般若法門的體驗中,提出了禪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禪,禪者注重坐相,並對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而《壇經》中卻嗬斥坐相。經中記載: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祖問:汝師何為開示?對曰:常教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禪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為道乃無相,道遍一切處,自然應該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