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斤計較不可取,要學會豁達
豁達是一種心態,是在同人交往的時候不斤斤計較的一種氣度,是能夠包容別人的缺點和不足的一份氣量,是在與對手競爭的時候可以對挫折和失敗釋懷的一種精神。豁達的人,不會被生活中種種不如意之事所羈絆,因此才會在各行各業有所成就;豁達的人,眼光往往放得更加長遠,他們可以輕易地逾越眼前的障礙,從而走上通往成功的平坦大道。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其實,豁達不僅僅需要我們去包容別人,更多的時候還需要我們用一份豁達之心去幫助自己。當你身處困境的時候,豁達之心可以讓你暫時忘卻眼前的困難,一覺醒來之後依舊會迎來一個豔陽天;當你人生失意的時候,豁達之心可以讓你拋去憂傷煩惱,重新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
比爾·蓋茨在小的時候並不是一個讓人喜歡的家夥。他做事總是磨磨蹭蹭,上學的時候還經常遲到,在課上不認真聽講而去咬鉛筆頭,睡覺醒來之後從來不疊被子,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讀書,從來不願意與同學交往。麵對這樣一個孩子,從來沒有人會想過他日後能夠成為世界首富並且建立起微軟帝國,成為計算機行業的領路人。
其實這一切的改變,都要得益於比爾·蓋茨的父親豁達的態度和教子有方,一方麵,老蓋茨包容了小時候的比爾·蓋茨的種種壞毛病,因此才沒有扼殺掉他的商業頭腦,這正是老蓋茨豁達的體現;另一方麵,老蓋茨豁達的心態還體現在他努力使自己走出了喪妻悲傷。人生短暫,過度悲傷隻會使自己蹉跎掉更多的時光。所以,老蓋茨才把對妻子的懷念轉化到關懷和愛護更多人的慈善事業上麵。
1994,陪伴老蓋茨40年的妻子瑪麗因為癌症而永遠地離開了人世。悲痛之中無法自拔的老蓋茨決定把自己剩餘的時間全部投入到妻子最鍾愛的慈善事業之中。老蓋茨正是用自己豁達的心態,超脫了·自己無休止的哀傷,從此才從妻子去世的陰影之中走出來。
而老蓋茨的行為也深深地影響著比爾·蓋茨。因為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慈善事業上,比爾·蓋茨當然不能讓這一偉大的事業從此失去了後來者。1998年退休時,老蓋茨接受兒子和兒媳梅琳達的建議,擔任比爾和梅琳達基金會聯席主席一職,為孩子們打工,並從事慈善事業至今。
正是老蓋茨用自己的親身行動為小蓋茨樹立起了榜樣,告訴他隻有豁達地去看待一切,才能安心盡享生命中的陽光。
“作為父親,我從沒想象過這個住我的、吃我的、用我名字的叛逆小男孩有一天會成為我的老板,”老蓋茨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說道,“但這就是現實。”
子承父業,當年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如今巳經變成了慈善界的帶頭人。並且他還宣布,在自己死後將會把全部的財產捐助給慈善事業。在比爾·蓋茨的慈善旅程之中,從生他養他的美國本土到橫跨一個大西洋的非洲最貧閑的地區,都留下了比爾·蓋茨的足跡。他的豁達和寬容已經完全超脫了國界和膚色的限製。正是因為對更多人的關愛,才成就了商業奇才之後另一個偉大的比爾·蓋茨。
擁有豁達的心態,讓比爾·蓋茨沒有把金錢看成束縛自己的牢籠。其實,豁達是一種自信的態度,如同一根堅強的精神支柱。擁有豁達的心態,不去和他人斤斤計較、不去和自己斤斤計較、不去和生活斤斤計較、更不去和命運斤斤計較的人,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裏麵騰出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比爾·蓋茨總是對自己的子女說:“沒有豁達就沒有寬容。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功,無論你爬過多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少閑暇,無論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標,沒有寬容心,你仍然會遭受內心的痛苦。”
中學畢業後,比爾·蓋茨同大多數人一樣想到哈佛大學去讀書,而這也正好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很想讓兒子繼承自己律師事業的老蓋茨包容了兒子的“任性”,冷靜思考之後,他和妻子決定遵從兒子的想法,讓其在大學裏麵自由發展。父親豁達的態度讓比爾·蓋茨很感動。
可是一年後,比爾·蓋茨決定要離開哈佛,放棄自己學業,與別人一起創辦計算機公司。同他多次交談之後,比爾·蓋茨的父母再一次包容了自己的兒子。他們從來不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兒子身上,由此才令比爾·蓋茨能夠在計算機行業大展宏圖。
在比爾·蓋茨和其父母的身上,豁達已經不單單隻是一種對他人、對自己的寬容了,它更應該是一種把成功和失敗都看平淡的境界。完全放下過去的榮辱和是非,才能為自己樹立起一個新的起點。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難過,不要憂傷。在愁苦的日子裏心平氣和,相信吧,幸福的一天終究會來臨。”普希金如是說。這正是豁達心態的最真實寫照。
豁達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寬容;豁達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品格;豁達是一種灑脫,更是一種胸懷。真正豁達的人,經得起失敗的摧殘,也承受得住誘惑的腐蝕。能屈能伸,知進知退,才能夠淡然處理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使生活中的豪爽之情躍然紙上。
蓋茨箴言:
沒有豁達就沒有寬容。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功,無論你爬過多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少閑暇,無論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標,沒有寬容心,你仍然會遭受內心的痛苦。
記住美好,忘記不快
每一天,我們都在無窮盡地獲取。我們從他人身上學到自己所不具有的品德,從書本上學會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識,從各種媒體得知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可是,我們是否還應該知道如何去分辨好與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