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本身是一件值得嘉獎的事情,可是我們往往隻顧索取,卻沒有學會去洗滌自己的心靈。就像是大浪淘沙一樣,隻有經過選擇之後存留下來的事物,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那就是美好和快樂。
學著留下美好的,遺忘不愉快的,才能使自己更加快樂,才能夠更好地去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隻有對生活充滿了信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比爾·蓋茨在思考自己應該怎麼樣學習的時候說:“我把整整兩個星期都用來做‘思考周’,讀那些聰明人給我送來的東西,這樣我就知道那些東西是怎樣結合起來的了。”
人的心情就像是捉摸不定的天空一樣,不可能天天都是晴天。所以,我們需要學會遺忘,遺忘不愉快的事情,遺忘曾經的痛苦,遺忘生活中的陰雨天。隻有遺忘之後,才能夠盡情享受更多的美好與快樂。多接觸一些有意義的或者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事,才能在心底不斷增加快樂的印記。當快樂的事情慢慢增多的時候,不愉快的記憶也就會慢慢地被衝淡掉了。
“比爾總是在不停地學習,他很關注如下問題:全球生態平衡、經濟發展、教育、健康。他總是好奇並樂觀,這意味著他不僅要了解當下的世界發生了什麼,同時他還要盡己所能去幫助這個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比如他的慈善事業。”老蓋茨說道。這再一次證明了那句話,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快樂的源泉。
很顯然,比爾·蓋茨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他從學習中體會快樂,從幫助別人中體會幸福,從商業活動中體會成功。留在蓋茨生活中的等待著他去完成的事情也許有許多,但正因為這些都是他親肖選擇的結果,所以在去完成的時候才會永遠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不愉快的事早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在時間的盡頭。
我們每一個人就像是裝滿水的玻璃瓶,隻有把自己痛苦的事情說出來,把瓶中已有的水倒出來,釋放自己的苦惱,才能重新獲得快樂。這是比爾·蓋茨的成功之談,也勢必是他教育子女時遵循的原則。
留下美好的,遺忘不愉快的,我們的生活才會天天充滿和煦的陽光。
我們的不快樂並不是因為在生活之中有太多的磨難,而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已經沒有可以存放快樂的空間了。學會遺忘不愉快的事情,因為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追憶痛苦的回憶。把精力放在對快樂的追求之上,才是健康生活的真諦。
蓋茨箴言:
我們每一個人就像是裝滿水的玻璃瓶,隻有把自己痛苦的事情說出來,把瓶中已有的水倒出來,釋放自己的苦惱,才能重新獲得快樂。
從幫助和給予中尋找快樂
懂得給予的人,往往有著偉大的慈悲之心;喜歡幫助別人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是最受尊敬的人。因此,隻要我們善於幫助他人,懂得給予和奉獻,就必定會贏得他人的真誠相待。當朋友多起來的時候,才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不快樂也就隨之遠去了。
快樂來自於給予而不是接受,通過你的努力使你周圍的人變得快樂起來,這給你自己帶來的快樂感會倍增。因為,由此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證明了你存在的意義。所以,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慷慨地伸出幫助的雙手。隻有在幫助他人和無私給予之中,才能夠領略到生活的真謫。
顧客就是上帝,這樣一句話同樣適用於IT行業的領軍者——微軟公司。在比爾·蓋茨的帶領下,這一理念從微軟公司的最高層一直貫徹到了最基層的每一個員工。微軟亞洲研究院首任院長張亞勤說:“在IT領域我們有很多的競爭者,對於我們來說,怎樣才能夠在未來保持一個很強的競爭位置,最重要的就是給用戶提供最好的服務、最大的價值。”
對於比爾·蓋茨和微軟來說,用戶就是自己需要無私幫助和給予的對象。隻有當微軟公司用自己產品的優良品質幫助用戶順利解決生活和工作之中遇到的難題之後,才能夠在眾多的相同品牌之中獲得數目龐大的忠實用戶群,這反過來就等於是幫助公司提升了業績。因此,在比爾·蓋茨的成功哲學之中,真心實意地去幫助別人才是最快樂的根本方法。
1994年是比爾·蓋茨冰火兩重天的一年。這一年的元旦,他和自己的愛妻梅琳達喜結連理。同一年,他的母親因為癌症而不幸病逝。如此巨大的變動對蓋茨的精神和感情上的打擊非常大。他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自己作為世界首富卻拯救不了母親的性命?於是,在不斷追問之下,蓋茨開始重新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義。
這一年,比爾.蓋茨聽從了父親的建議。他拿出了9400萬美元成立了威廉·蓋茨基金會。在他母親逝世一周年時,他和妻子再一次將1000萬美元捐贈給了華盛頓大學,並且還以其母親的名字瑪麗·蓋茨建立了獎學金。此後,他和妻子還給西雅圖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捐贈了100萬美元。
以前,美國民眾都隻知道比爾·蓋茨這個IT行業的巨頭擁有129億美元的身家,卻少有人提到他的慈善行為。然而蓋茨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慈善事業。在他看來,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既是在完成母親的遺願,又能夠讓更多的人從困難之中解脫出來。隻有看到別人快樂起來,他才感到真正的安慰。
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著同樣的心情,有的人憂愁、有的人快樂……這種意識是人產生同情心的基礎,而同情心是實施慈善行為的前提。其實,當你問到“為什麼有的人有幾百萬而有的人隻有幾百塊的時候”,這正是自己的同情心在發揮作用。所以,抓住這一關鍵瞬間,適時地種下一棵善良的樹苗,日後其必定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