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箴言:
有什麼樣的思路,就會有什麼樣的出路。
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比爾·蓋茨曾說過:“很多失敗,就是不勤於思考的必然結果,探索未知的領域,不善於思考是很可怕的。”
“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你用心去思考,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
美國物理學家阿瑟·肖洛在為年輕人提供思維方式時坦言:
回顧我思考問題的方式,我意識到:如果我真有什麼本事的話,那就是我能夠在看一個問題時,想到:“在這裏,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它又是關於什麼的,不要注重它的細節。甚至當我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我就這樣。當你要寫一篇文章或是發表講演時,這是一件需要做得很好的事情。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這些,你也許能夠把它解釋得很清楚。”
現任美國家庭產品公司副總裁的卡爾夫,曾經為杜邦公司雇傭過數千員工,他說:“在我看來,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有太多的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想想看,一個人在工作中隻能賺到薪水,其他的一無所獲,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
大多數年輕人也是如此,他們不了解自己能夠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一幵始時野心勃勃,充滿了玫瑰般的夢想。但是過了而立之年,依然一事無成,於是變得沮喪和頹廢,甚至麻木不仁。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標,工作上努力不過是一味追求金錢與成就,而一旦達成目標,卻發現一切盡屬虛空。
關於生活方式、經濟能力、工作與休閑,以及成就感的來源等生命重大課題,如果沒有一個清楚的看法,我們便不知道自己為何活著,沉重的付出隻能帶來微不足道的意義。
當然,你可以也有能力實現自己的任何夢想,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但關鍵是你必須先知道成長的你要的是什麼。
相信某件事情可以做到,為創造性解決問題鋪平道路。相信某件事情無法做到是一種破壞性的思維。這一觀點適用於無論大小的所有狀況。一個不是從心裏真正相信可以實現永久的世界和平的政治領袖,也許無法完成使命,因為他的心已經失去活力,無法以創造性的思維締造和平。而那些相信經濟衰退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經濟學家,將無法以創造性思維去發現打破經濟循環的方法。
同樣的,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你就能夠找出方法去喜愛一個人。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你就能夠找出解決個人問題的方法。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能力,你就能夠找出辦法,去購買一棟寬敞的新房。
相信自己有能力會釋放出創造的力量。懷疑就好像在踩刹車。相信,你就會開始思考,並且是有建設性的思考。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所有年輕人都必須麵對的問題,當我們對此茫然不知所措時,要先沉靜下來,什麼也不做,找一個幽靜的地方,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過去未來,聆聽自己的心聲,發現自己內在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個性和能力。這種沉思看起來什麼也沒做,但卻是生涯規劃的開始。
蓋茨箴言:
很多失敗,就是不勤於思考的必然結果,探索未知的領域,不善於思考是很可怕的。
突破傳統習慣,敢於創新
比爾·蓋茨在哈佛接受教育的時候有一段話對他影響很大:思維的獨創性是創造性思維的根本特征,創新就是要敢於超越傳統習慣的束縛,擺脫原有知識範圈的羈絆和思維過程的禁錮,善於把頭腦中巳有信息重新組合,從而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產生新成果。
在紛繁蕪雜的世界中,我們為什麼不給自己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打破那些在俗世中強加給自己的條條框框,還給自己一個真實、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呢?做到這一切並不難,隻要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掌握一些正確的思維模式,有時候轉變一下思考的角度。
一個會動腦筋思考的人總能把握住機會,並妥善地解決問題。成功離不開睿智的創意。
在很久以前,一位學子不辭辛苦地到處訪師求學,為的是能學到真才實學,可是讓他感到困惑的是,他擁有的知識越多。卻越覺得自己淺薄和無知。一次,他遇到一位得道高僧,便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苦惱,並請求高僧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聽完了他心中的苦惱後,高僧靜靜地想了想,然後他問那個學子:
“你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求知識還是求智慧? ”那位學子聽後大為驚詫,不解地問道:“求知識和求智慧有什麼不同嗎? ”那位高僧聽了笑道:這兩者當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識是求諸於外.當你對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廣,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越難,這樣你自然會感到學到的越多就越無知和淺薄。而求智慧則不然,求智慧是求諸於內,當你對自己的內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時,你的心智就越匱乏無缺,你就會感到一種來自於內在的智慧,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了。”
這個學子聽後,還是有些不理解,便繼續問道:“大師的話我還是不理解,請您講得更簡單一點好嗎? ”高僧就打了一個比喻:“有兩個人要上山去打柴,一個早早地就出發了,來到山上後卻發現自己忘記磨砍柴刀,隻好鈍刀劈柴。另一個人則沒有急於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後才‘上山,你說這兩個人誰打的柴更多呢? ”學子聽後然大悟,對高僧說:“大師的意思是,我就是那個隻顧砍柴忘記磨刀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