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學會了同時思考或擔心好幾件事情--過去的煩惱、未來的憂慮,全都擠到現在,使我們生活慘淡、效率低下;我們還常把快樂延後享受,以為未來的情況會比現在更好。
小孩子最奇妙的一點,就是他會完全沉浸於現在的片刻裏--不論畫畫、築沙堡或從事任何活動,他們都能做到全神貫注。實際上,按照佛教的觀點,活在當下,也就是活在無牽無掛的此時此地,才是解脫煩惱的最佳狀態。
源律禪師曾問慧海禪師:"您修持禪道,用功嗎?"慧海禪師回答說:"用功。"源律禪師問:"如何用功?"慧海禪師說:"肚子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源律禪師不理解,問道:"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那麼他們也是同大師一樣用功嗎?"慧海禪師回答說:"不一樣。"源律禪師問道:"怎麼不一樣呢?"慧海禪師說:"一般的人吃飯的時候不肯吃飯,總有各種各樣的需求;該睡覺的時候又不肯睡覺,總有千般計較。所以是不同的。"源律禪師聽了,默然沉思。
人生在世,能夠不做非分的妄想,沒有患得患失的計較分別,吃個安穩飯,睡個平安覺,該是多麼美好!但是,這看似簡單,卻不那麼容易實現,除非我們按照佛法的核心教導--"活在當下"、"不攀緣過去"、"不攀緣未來"。
過去是今天的過去,將來是今天的將來,明天是今天的明天,後天是今天的後天,未來的每一個日子都是今天的延續。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由"現在"累積而成的。《一夜賢者經》中說:人們常常會緬懷過去,憧憬未來,可是過去和未來都無法把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最重要的是現在。
佛教倡導的是:不要追思過去,不要期待將來,過去已經過去了,而將來尚未來到,隻有現在是真實的、重要的,因此,我們要及時地把握現在。
活在現在,使你對當前的一切均能處之泰然,不管順境或逆境,都不會成天埋怨、不滿,更不會因此而失去生活的動力,甚至可以進一步認清自己,追求生命的成長和進步。
美國女作家安吉麗思在她所寫的《活在當下》一書中提到:有一天傍晚,她正抱著心愛的小狗,觀賞夕陽的美麗的倩影時,忽然想到美景永恒存在,但數十年之後,她還在嗎?這個念頭讓她為自己的渺小感到惶恐,從而對眼前瑰麗的景致視而不見。但此時,依偎在她身上的小狗卻因為她擋住了自己的視野,換了個姿勢。刹那間,她忽然明白了某些事--她該做的其實就是剛才做的--坐下來觀看這世間壯麗動人的景致,全神貫注於當下、此時此刻。
有句成語說:"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如果徒然感歎歲月的流失,光陰的消逝,而不去把握眼前那最後的美景,那麼到了生命的尾聲,會發現即使有千億的財富,也挽不回那曾有過的美麗時光。如果不能把握有限的人生,積極進取,創造生命的價值,而徒然感歎時不予我、別人對自己怎樣的不好、生活的不如意,又有什麼用呢?
內心的平靜、喜悅以及做事的成效,都取決於我們要如何活在現在這一刻。不論昨天曾發生過什麼,也不管明天將有什麼來臨,讓我們"置身現在",清醒地活在此時此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