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為者,無不曆經曲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經受許多磨難。這些經曆成為人生途中的一筆珍貴財富。
據史料記載,鑒真法師自小聰明好學,有極高的悟性,在14歲時被智滿收為沙彌,居大雲寺。師父見他天資聰穎便有意鍛煉他,讓他做了寺裏最苦的行腳僧。他每天外出化緣,風裏來雨裏去,苦不堪言,還無端地遭人諷刺和白眼。他對此憤憤不平。
有一天夜裏下了很大的雨。鑒真知道路肯定泥濘難走,索性賴在床上睡懶覺。師父找來看到他的床前放了大堆穿爛的草鞋,便問他為什麼還不出去化緣。
鑒真說:"我做苦行僧也一年多了吧,穿壞的鞋比人家一輩子穿的都多,也該為寺裏省省了吧?"師父笑了笑,拉起鑒真說:"你隨我出去走走吧。"
鑒真隨師父來到寺前的一條小路上,路上滿是泥濘。師父問:"你想做什麼樣的和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做一個光大佛法的名僧?"鑒真答道:"當然想做名僧。"
師父又對鑒真說:"你昨天一定走過這條路吧?你能找到昨天的足跡嗎?"
"不能。昨天路又硬又光,怎麼可能留下腳印呢?"鑒真說。
"那麼今天你再在這條路上走,能留下痕跡嗎?"
"當然能。"鑒真不解師父的意思。
"泥濘的路上才能留下痕跡。隻有在困境中不停跋涉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呀。"師父解釋說。
師父的話使鑒真堅定了自己的誌向。後來鑒真法師六次東渡,途中經曆各種磨難,終於到達了日本九州,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些一生庸庸碌碌的人,不會給世人留下任何有益的啟示,也不會取得任何成就。隻有在逆境中不停地行走,把磨難當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筆財富,他們的腳印才能成為其價值的體現。
佛教中有個詞語叫"增上緣",就是促進我們精神進步的緣。它有兩類,有順緣、有逆緣:一切合情合理的,這是順增上緣;一切煩惱惡劣的,這是逆增上緣。 兩類都會運用,你在菩薩道上就會一帆風順;兩類要是隻會用一類,那你必定有障礙。逆境,我們利用好了,就是"逆增上緣"。相反,如果利用不好,就白白錯過了寶貴的進步的機會。
用佛教的觀點來看,逆境、挫折、會使人墮落,隻有對逆境產生煩惱才令人喪誌。挫折不可怕、也不可恥,遭遇挫折而能屹立不倒,更加值得讚賞。
人的一生要經過無數逆境才能走向成熟,用成熟老練的目光看世界。遇到逆境時我們往往會唉聲歎氣,怨天尤人,卻不知逆境正是教會我們成熟最好的老師。
國外銀行家有一句格言是:破產12次的人是可以信任的。人們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就是因為年輕人的閱曆少,而且經曆的挫折少,這樣的人容易把事情看的過於簡單,容易陷入盲目樂觀,也因為沒有經過挫折的磨練,而缺乏足夠的經驗、危機意識和堅強的戰勝困難的意誌。
人受了種種災厄,置身於逆境的時候,如同在爐子裏煉的鋼一般,鍛煉身心成為一個鋼鐵一樣的人。所以,人能受得住災厄與逆境而不為它所挫折,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經過此種鍛煉的人,則身體禁不住風霜折磨,精神的修養也不充分,終究成不了一個偉大的人物。
古語說:"憂危啟聖智,厄窮見人傑。"意思是人處在困窮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須知這正是促成我們向前發展的一個契機,正是鍛煉琢磨人們成為堅強偉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