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們都視習慣為理所當然,事實上沒什麼事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常常做同一件事,就會形成習慣、變成需要。需要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屬於積極,一種屬於消極。我們因為信佛而念佛,因為念佛而定力、得到智慧,屬於積極的習慣。還比如,我們每天早起,做早操,呼吸新鮮空氣,形成一種需要、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和需要帶給我們朝氣、健康,也是積極的。
相反,有些人每天的需要和習慣是屬於消極的,例如:每天都吃肥肉、每天都抽煙、每天都揮霍金錢、每天都飲酒......甚至會需要不正常的異性關係、要罵人、和不良的友人交往;更有甚者,就會連犯罪都有需要,習慣於時時都做危險和不道德的事......
我們都生活在習慣中。在我們的習慣裏,習慣決定我們的喜怒,當我們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第一反應一定是由我們的習慣操縱。當我們的習慣遭遇到抵抗,我們就會生氣。如果你習慣於每天吃麵條,午飯的時候你的妻子卻給了你一碗米飯,你就會生氣,你會問她:為什麼沒有麵條?因為你的習慣受到了冒犯,把這看成是嚴重的事件。
我們就是如此被習慣主宰,它決定我們的喜怒,決定我們該怎麼想問題,決定我們遇到事情應該如何反應。它為我們的生活編好了腳本,而我們的唯一任務就是照它說的做。
不良的習慣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的影響。北京某外資企業招工,報酬豐厚,要求嚴格。一些高學曆的年輕人過五關斬六將,幾乎就要如願以償了。最後一關是總經理麵試,總經理說:"我有點急事,你們等我10分鍾。"總經理走後,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們圍住了老板的大辦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來信,沒一人閑著。10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宣布說:"麵試已經結束,很遺憾,你們都沒有被錄取。"年輕人大惑不解:"麵試還沒開始呢!"總經理說:"我不在期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麵試。本公司不能錄取隨便翻閱領導人文件的人。"年輕人全傻了,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一常識。
很多習慣被認為是與生俱來並不可改變的,其實並非如此。佛教的修行就是對習慣的最大冒犯,讓你擺脫不良習慣的奴役。如果你擺脫了不良習慣的奴役,你就會很自由。
六道大師問他的徒弟(即南嶽懷讓)"我們的本性,染汙不染汙啊?"南嶽說:"修證不無,染汙即不得。"本性光明,不染汙,它不因我們有無明就失掉光明,猶如珍珠,雖被汙泥包裹,隻要把爛泥洗清掉,珍珠還是珍珠。雖然不染汙,但是"習氣"卻很壞。
習氣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多生累劫積成功的,是積垢。我們平常說"積重難返",說的就是我們的脾氣,一天天積累起來,很厚、很沉重,一下子推不倒它,所以免不了要漸漸去除,也就是在事上要漸漸去修。
也許你已經自己向自己說過很多遍:"我再不這樣做了!"可是,話剛說完,又去吸煙、又去飲酒,又去做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的事。盡管你曾一再責怪自己:"一點意誌力都沒有,一點改進心都沒有,實在太不像樣!"但是徒然地加重已經背著的內疚包袱,自己仍然是老樣子。
要想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要有一個強烈的渴望,願意去改變現有的壞習慣或者培養一個好習慣;然後就是馬上去做,不要拖延,並把自己的決定向大家宣告出來,以便請大家監督;其次,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堅持。心理學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就是說一個習慣的形成,一定是一種行為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他們測算是21天。當然,21天隻是一個大致的概念,我們很多的行為重複不止21天,形成的習慣就很牢固。研究發現,不同的行為習慣形成的時間也不相同,一般需要30~40天。總之是時間越長形成的習慣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