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要肯承擔,接受種種生活的現實
唐朝時,石頭禪師和弟子招提慧朗有這樣一段對話。
招提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成佛?"
石頭禪師說:"你沒有佛性。"
招提想了想又問:"那麼昆蟲乃至飛禽走獸有沒有佛性?"
石頭卻對他說:"昆蟲乃至飛禽走獸都有佛性。"
於是招提不解地問:"為什麼我會沒有佛性呢?"
石頭禪師說:"因為你不肯承擔。"
這是禪師對弟子的當頭棒喝,直接道出弟子在修行上的習氣。要他肯承擔,接受種種生活的現實,分析原因,克服困難,這樣才能發展自性中的智慧,過成功的人生。
在這則公案中,石頭禪師懇切地指出:肯麵對當前困局的人就有圓滿的人生;肯麵對生命困局的人,就能了悟生命,而得到大開悟。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但是,生活並不全是幸福和快樂的,而是要付出許多代價後才有幸福。因此,不要把眼光放在幸福上,而是要把眼光放在如何承擔、如何明白事理、如何接納自己的事實上。然後,好好地實現自己,根據自己的根性、環境和條件去實現。實現的本身,正是幸福的所在。
當代,頹廢和脆弱是年輕人身上常見的現象。他們失去多方麵生活曆練的機會,許多人無法體會承擔、負責、愛人的生活經驗。他們充其量隻不過從書本中學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識。他們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滾滾的紅塵之中,卻又脆弱得禁不起挫敗和挑戰,甚至產生心理適應上的困難。這就是缺少承擔的表現。
有時候,生活的境遇會逼迫你承擔,逼迫你成熟。
廟裏,老和尚和小和尚相依為命。老和尚每天翻山越嶺挑柴火,去集市賣掉以換取一天的口糧。後來,為了培養徒弟的吃苦精神,他叫小和尚替他挑柴火上集市去賣。
開始時,小和尚不情願地挑了兩挑,翻山越嶺挑柴火著實把他給累壞了,挑了兩天,就再也挑不動了。老和尚沒辦法,隻好歎氣讓小和尚一邊歇著,仍然自己一天接一天地挑柴掙錢糊口。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老和尚不幸病倒了,一躺就是半個月起不了床。廟裏失去了生活來源,眼看就要斷炊了。小和尚沒辦法,隻好主動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每天天不亮,他就學著師父的樣子上山砍柴,然後挑著去集市賣,卻一點兒也不覺得累。
"徒兒,別累壞了身子!"老和尚憐愛地看著小和尚忙碌的身影說。
這時,小和尚停下手中的活兒,對老和尚說:"師父,真是奇怪,剛開始你叫我挑柴火那兩天,我挑那麼輕的擔子都覺得特別累。可是現在我挑的越來越重,相反倒覺得擔子越來越輕了呢?"
老和尚讚許地點點頭,說:"這一方麵是因為你的身體承受能力增強了,更多的是你心理成熟的緣故啊!成熟使你產生了勇挑重擔的勇氣,就覺得擔子輕了!"
一個人不斷鍛煉,就能不斷成熟。成熟的結果就是可以讓人更有力量,更能承擔重任。當你能夠勇挑重擔時,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倒你。
每個人都有其獨具的遭遇,有些遭遇是無法改變的,卻可以用接納順應的方式響應它。當我們把它當作生活使命的一部分時,就願意為它付出承擔,從而看出為它忍耐和含辛茹苦的意義。有許多遭遇是可以補救的,就必須為補救付出努力,因為那正是心智成長的資糧。
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輕怕重,隻顧享受而不解決生活的難題。因為規避會使人墮落,怕苦隻會徒增困擾。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無怨無悔地接受它。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檢討自己的過錯。他把錯誤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環境和命運;他埋怨別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擔、檢討改進,又滿腹牢騷。這會導致精神生活的崩潰。心理專家發現:人格異常者與生活環境發生衝突時,總覺得別人或環境是錯的。因此,人格異常的人往往不夠負責,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檢討,這使他更陷入困境。
無論是生活或工作,可能會有別人留下爛攤子,要你來收拾、挽救、重建。你無須逃避,要冷靜設法解決難題,這正是為什麼需要你的原因。遇到困難是不能逃避的,是責無旁貸的,要把它視為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