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顯露出來
在人類生活中的每一秒,都要有一個姿勢。人的生命中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可以離開姿勢。在佛數裏麵,對姿勢的要求很嚴格。相對於人類其他任何的文化傳統來說,佛教具有人類對於姿勢重要性的最深刻認識。在佛教裏麵,姿勢歸入了"威儀"的範疇。佛教中十分強調比丘的"威儀庠序",因為正確的姿勢是一個比丘必須時刻保持的。
佛陀常說:"行時知行,止時知止。"這裏的"止",就是站立。相對於行、坐、臥而言,站立可以算是非常態。因為在人的一生中,坐、臥、行都有可能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而站立所占用的時間相對就要少得多,除了站崗的衛兵之外。佛教中要求的站立姿勢是:站立時將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從頭部開始向下放鬆,直到重心放在兩腳的腳心--湧泉穴處。可運用數息法或隨息觀息的方法,這樣氣息容易下行,四大能夠得到很好的調和,對身心有很大的好處。
至於坐姿,則應緊縮小腹,放鬆肌肉,舒緩肌肉意識,讓肌肉處於自然放鬆的狀態之中。腰部要挺直,雙肩盡量後展。在禪定狀態下,正確的坐姿可使人集中精神,心念專一,保持一種不散亂的狀態,並且達到氣息深長、心神安寧祥和的狀態。
人的各種姿勢會不僅會影響其生理,也會影響其心理。當一個人身體正直時,他的心理與他七歪八倒時的心理是絕對不同的。同樣的,一個人橫眉怒目時,他的心裏是很難有慈祥和悅的感受的。譬如一個演員做拋媚眼的姿態時,他(她)心裏也是不會產生端正的意思的。
身體姿勢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儒家也有深刻體會。如儒家強調的目不斜視,就是為了保持端正的心態。同時,孔子強調學射,為的就是端身,而端身的目的,是為了正心。身端則心隨正,心正則身隨端,姿勢與心念相應,互相影響。
佛教倡導修行人生活作風要清淨,要穩定,舉止要穩重,頭腦要冷靜,要使別人感到歡喜,要有禮貌、文雅,世俗中人所謂風度要好。比如,眼睛不要斜視,說話跟人要保持一定距離,別去咬人家耳朵,如果聽不見,可以跟人家打個招呼:"你說得響一點。"而不要到耳邊嘁嘁喳喳,顯得鬼鬼祟祟的。
佛在經上還教導我們"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也是講修養。"徐"是緩慢,就是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不要急躁,要學著穩重、安詳。傳統觀念也認為,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舉止往往端莊大方、穩重安詳,不會心浮氣躁。自古以來,建大功、立大業的人,態度都是很端莊的。曾國藩的家書、家訓裏,也教導他的子侄、晚輩要"安定徐為"。
在日常生活裏,我們的舉止要穩重,不要隨便亂動,話也不要隨便亂說。一個人說話的音聲、速度、用詞,就能聽出他心裏在高興還是著急慌亂。可以說,我們日常的舉止動作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修養。
現在許多年輕人雖然受到不少教育,但是給客人端茶,茶色的濃淡溫冷不知,送茶的時候,不僅茶碗的蓋子沒有蓋緊,走路也不懂得快慢適中,遠遠地就聽到茶盤和茶杯、茶杯和茶蓋相碰的聲音。這些舉止都是不合乎禮儀的,體現了在個人修養方麵的不足。佛教觀點認為,佛門中的人才龍象,都是從人間的煮茶端茶、燒飯炒茶中見到法諦,悟到本性,所謂"珍珠瑪瑙下廚房"。佛教倡導我們從柴米油鹽醬醋茶裏,安住我們紛雜的亂心。
這種需要注意的禮儀細節還有很多。有位企業經理講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銷售公司經理共進午餐。每當一位漂亮的女服務員走到我們桌子旁邊,他總是目送她走出餐廳。我對此感到很氣憤,我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心裏暗想:在他看來,女服務員的兩條腿比我要對他講的話更重要。我覺得他並沒有聽我講話,簡直不把我放在眼裏。"為什麼銷售經理的目光會所以引起那位企業經理的不滿?因為銷售經理的目光,不僅表現了對合作夥伴的不尊重,而且表現了其心靈深處的某種卑下庸俗--把漂亮異性看的比工作、事業更重,既不尊重別人,也不尊重自己。
總之,一個人的修養、氣質,均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自然地顯露出來。這些會影響到我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影響到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影響到我們做事能否成功。因此,這些細節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