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無論什麼事,如果做後對自己有利益,趕快去做,不要遲緩
佛陀問弟子:"人生究竟有多長?"弟子甲理所當然地答道:"在數十年間。"佛陀不滿意地搖搖頭。弟子乙搶著說:"在飯食間。"佛陀還是搖頭。弟子丙若有所感地說:"在呼吸間。"佛陀終於點頭稱是。
對饑者而言,糧食是生命;對情侶而言,愛情是生命;對病者而言,健康是生命;對政客而言,權力是生命;對商人而言,利潤是生命;對專家而言,專業是生命......但大徹大悟的佛陀把這些身外物全擺在一邊,直截了當地指出:"生命在呼吸間。"
理論上,人們能完全明白這一論斷的哲理性和正確性,但因對緣生緣滅的理論缺少深入的了解,無法看透組成事物的各種元素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的本質,隻能看到事物表麵的現象,因而總以為來日方長,感受不到死亡的威脅。
鮮花是美麗的,但很快就會凋謝;青春是可愛的,可轉眼即將衰老;鮮花與青春雖然美好,但遲早都會逝去。事物這種無常變化的規律提醒人們,當我們還有能力支配生命資源時,應學會珍惜並善加利用,切莫等到失去時才追悔莫及。
一天之中,飲食、排泄、睡眠、說話、走路等,已花去了許多時光,如果剩餘的時間,不知善加利用,而做無益的事、說無益的事、想無益的事,這樣虛度一生的人,是最愚蠢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才不會產生空虛感。
在禪寺的走廊上,一定都掛著一塊木板由麵寫著:"生死事大,光陰可惜,無常迅速,時不待人。"意思是生死是件大事,光陰是無情的,我們要及時醒悟,珍惜光陰,好好努力,不要讓光陰迅速地流逝。
好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很多親友寫信來問候,而且有一些確實是必須回的;但是每次回信時都想偷懶,心裏想著"等一下吧",一直等到信都找不到了,才開始懊悔。有時是有人約稿,展開了紙卻懶得提筆,直到對方反複催促,才匆忙振筆疾書。
拖延與苟且是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你喪失掉主動的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脫,你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它們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唯一的解決良方就是行動。
傑森和約翰是鄰居,他們的家坐落在離小村兩公裏遠的山坡上,那裏空氣清新,景色宜人,而且每到春夏交替的那段日子,山花與鬆葉所散發的清香就會彌漫整個山穀,愜意極了。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通往他們兩家的路上,有一棵胡楊樹擋在路中,每次開車路過時,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繞過它。
一天傑森和約翰在路上相遇了,他們商量要把這棵樹砍掉,並且約翰想要明天就動手。
"可是......可是我明天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傑森說。
"那麼就過幾天好了,我想我們會幹得很好的!"約翰聳了聳肩說。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約翰所預想的那樣。幾乎每次談及此事,他們都會有一些意外的事情要去處理。就這樣,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一年、兩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當他們須發斑白的時候,一天,兩位老人再次在樹旁相遇了。
"老夥計,我們真的應該把它砍掉了,要不然琳達和凱森他們會在這兒出事的。看,這家夥的體形越來越大了,占據了半條路的空間。"約翰望著已經長得粗壯如柱的胡楊樹說。
"是啊,這麼久了,我們還是沒有砍掉它,這回我們該用鋸子鋸嘍!"傑森邊說邊蹣跚著向家裏走去,他決心用小鋼鋸鋸斷它。可是,由於他們已老邁,再也拉不動那把小鋼鋸了。
道元禪師在《正法眼藏隨聞記》中說過:"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放下其它的一切,認真地去做,千萬不要存有等一下的想法。""今日事今日畢",如果不能立刻去做該做的事,事情一定會越積越多,造成心理上的緊張和忙碌,以至於一事無成。
當你真的著手做一件事時,你會驚訝地發現,你正迅速地改變自己和所處的情況。行動未必總能帶來幸福,但沒有行動卻一定沒有幸福。你有沒有一些遺憾,那麼請今天晚上回家後馬上把它解決了;如果要向某人道歉,今晚馬上打個電話;如果想讚美誰,今晚也打個電話說明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