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心是時時在擺動奔走的,經過訓練才會整齊合理,才知道怎樣做事說話(1 / 1)

第12章 心是時時在擺動奔走的,經過訓練才會整齊合理,才知道怎樣做事說話

學僧元持在無德禪師的座下參學,雖然精進用功,但始終無法對禪法有所體悟。

有一天晚參時,元持特別請示無德禪師:"弟子進入叢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無知,空受信徒供養,一無所悟。請老師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作務之外,還有什麼是必修的課程?"

無德禪師答:"你要看管好你的兩隻鷲、兩隻鹿、兩隻鷹,並且約束口中的一條蟲,同時,不斷地與一隻大熊搏鬥,以及看護一個病人。如果能做到並善盡職責,相信對你的參禪悟道會有所幫助。"

元持不解地問:"弟子孑然一身來此參學,身邊並不曾帶有什麼鷲、鹿、鷹之類的動物,如何看管?更何況我想知道的是與參禪有關的必修課程!"

無德禪師含笑說:"我說的兩隻鷲,就是你的兩隻眼睛--非禮勿視。兩隻鹿,是要你把持雙腳,不走罪惡的道路--非禮勿行。兩隻鷹,是指你的雙手,要讓它經常工作,善盡自己的責任--非禮勿動。我所說的一條蟲,就是你的舌頭,你要緊緊地約束--非禮勿言。大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製它,不要讓它自私固執,個人主義--非禮勿想。我所說的病人,是指你的身體,不要讓它陷於罪惡之中。這些都是在修道上的必修課程。"

佛經裏常常把我們的身體比喻成一個村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好像是六個強盜土匪,占領了我們的身體。他們每天攀緣六塵,作惡造業。這六根就等於虎豹豺狼,鷲鷹毒蟲。假如我們能謹慎克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行、非禮勿動,就可以達到修行的較高境界了。

佛告訴我們,訓練是一件對自己很好的事。心是時時在擺動奔走的,經過訓練才會整齊合理,才知道怎樣做事說話。

我們平時的心念,頃刻千裏,最難降伏。佛家的靜坐就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的方法。靜坐對於心性的修養非常有益。靜坐的實踐,可以使我們散亂的心念逐步歸於凝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不但可以祛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和迷妄,獲得心境的安樂。所以靜坐是佛教中最基本的修養法。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對自己的心理和言行進行訓練,使之趨於合理。

美國前總統林肯在初當律師的時候,在聽到一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布道之後,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練習。不僅如此,他為了學習發表辯護的真實感覺,經常徒步30英裏,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辯論,如何做手勢,而且一邊傾聽一邊模仿。沒有訓練,我們無法形成任何技能和良好的習慣。

此外,我們還需要常常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羅伯特·愛潑思坦和克萊爾·戈斯於1978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有一個實例。他們教一個愛搗亂的五年級小男孩,每天對自己的課堂表現做兩次等級評定。他隻是簡單地給自己打個分數,以表明自己上午或下午表現得如何好。隨著自我監測意識的增強,這個孩子比平常更能呆在座位上,完成的作業也更多了,而且很少再惹麻煩了。實際上,隻要你常留意自己的所作所為,很可能就會表現得更完美。經常稱一稱體重,你或許就會真的開始減肥,記錄下自己每天的飲食,你可能就會更為明智地選擇用餐。

試著用一些小手段吧。如果你總是把一些不太好的口頭禪掛在嘴邊,就在手腕上戴個高爾夫計數客器,每當意識到自己說一次口頭禪時就按一下計數鍵。過不了幾天,你就不會那麼頻繁地說起它了。倘若嫌戴腕部計數器令人難堪,那麼就在每說一次口頭禪時把口袋裏的一張紙弄破一個小洞,其結果是一樣的:你會變得更留意自己的行為,因而也就表現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