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做事做工,應該做那和時間適合的
佛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經商的人在一個春天的早晨,帶了兩個年輕的兒子和一頭駱駝及許多貴重的貨物,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
父子三人牽著駱駝向田野間行去。看到農夫在田野虹作,這位商人就對兒子說:"世間的萬事以及事業,哪一件不是經過千辛萬苦的經營而後才得到成果的?你看農夫若無春天辛勞的工作,又哪裏會有秋天的收獲呢?"
年輕的兒子說道:"爸爸,我們出門經商,不也像農夫的春耕,若不經遙遠的旅途奔走,哪裏又能賺得最優厚的利潤呢?"商人點點頭表示同意兒子的看法。
他們就這樣,一邊看著風景,一邊趕路。一路上經過了田野,穿過了森林,要開始爬山了。若翻過這座山,便到了做生意的地方。
可是不幸的是,在爬山的時候,載貨物的駱駝忽然倒在山路上死了,這使他們感到無限沮喪。父子三人呆呆地坐在那裏歎息,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最後,父親說:"先將駱駝身上的貨物卸下來再說。"
於是,兩個孩子立刻卸下了駱駝身上的貨物。等貨物卸好時,父親又說:"駱駝已經死了,它的皮還有用處,就把它的皮剝下吧!"於是兩個兒子又忙了一陣,將駱駝的皮剝了下來。
然後父親想:既然貨物不能運到市場去賣,隻好回家再準備一頭駱駝,再來運這些貨物了。於是吩咐兒子說:"現在我回家去,再牽一頭駱駝來。你們好好看著這些貨物,特別是這隻駱駝皮,還可以賣些錢,不要讓它損壞了。"
商人吩咐完之後,便一個人下山去了。沒想到第二天竟下起大雨。兩個年輕人見下起了大雨,便想起父親吩咐--特別要照顧駱駝皮,就從貨物中拿出最高貴的白毛氈,蓋在駱駝皮上。大雨一直下了好幾天,白毛氈被雨損壞了,而駱駝皮也腐爛了,貨物也都損壞了。最後他們除了一些破爛的東西,一無所有了。
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啟示是:做事應分清輕重緩急,先做緊急之事,而非所急之事,則可稍後去做;做事還要安排好合理次序,這樣才不會亂了章法。這樣,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更能提高辦事效率。
佛教的觀點認為,做人與做事之道,常不能夠四時日夜相同而不變,必須分清楚事物的輕重緩急和先後,所謂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使之鹹得其宜。
天造四時必須有春有秋,春氣溫潤滋長萬物,有發育成長的生機。而我們做事情也是一樣,在最適宜的時機去做,才最容易使事情獲得最好的進展和最好的結果。
譬如,我們平時生活中,無論說話做事,都要學會掌握時機。我們要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什麼場合不該說什麼話。如果你說的不是時候,即便你的話再好,再動聽,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還會給你帶來反麵的效果,那麼你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要學會根據對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當時的氛圍等一切條件,考慮自己說話的內容。
做事情也是如此。在正確的時機做事,才能夠成功;相反,同樣的事情,在不恰當的時機去做,卻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寶潔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威廉·普羅克特31歲時來到辛辛那提尋找機會。他發現,在這個25000多人口的城市裏,製造蠟燭的原料非常豐富,而高質量的蠟燭十分缺乏。他小時候曾經在英國的蠟燭作坊千活,懂得怎樣製造高質量的蠟燭,於是他果斷地決定辦一個蠟燭工廠。他說服了自己的連襟--一家小肥皂廠的股東甘布爾,合夥辦蠟燭工廠。
肥皂工廠在當時是慘淡經營的,因為除非身上臭不可聞,人們都不洗澡。就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年也隻洗一次澡,還說:"如果不是因為身份,這一次也可以免掉。"甘布爾看到製造蠟燭的大好前景,便毅然退出肥皂廠。他們倆合夥辦起的蠟燭廠就是後來的寶潔公司。
蠟燭使他們賺了一些錢。但是,當"人越清潔,離上帝越近"的觀念深入人心、洗澡成為時尚、肥皂的需求量大增時,他們又將經營重心轉向了肥皂,並以良好的信譽贏得了市場。當時,鬆香是製造肥皂的重要原料,隻能從美國南方購買。南北戰爭爆發前,他們預見到鬆香的供應將會短缺,便大量采購、儲存在庫房裏。結果,當鬆香的價格上漲15倍、許多肥皂廠不得不停產時,寶潔公司仍然正常生產,度過了難關。掌握合適的時機,準確的判斷和及時的決策使寶潔公司始終領先於它所在的行業。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如果沒有合適的時機,一件再好的事情也不會取得成功,取得預期的結果。任何事的成功都是有時效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