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知識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實踐
釋迦牟尼有個叫般特的徒弟,生性愚鈍。佛祖讓500名羅漢天天輪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開竅。
佛祖把他叫到麵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佛祖說:"你不要認為這首偈稀疏平常,你隻要認真學會了這一首偈,就已經是不容易了!"
於是般特翻來覆去地就學這一偈,終於領悟了其中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佛祖派他去給附近的女尼講經說法。
那些女尼早就聽說這個愚笨的人了,心中都不服氣,她們想:"這樣的愚笨之人也會講經說法?"但是她們表麵上仍然用應有的禮遇對他。
般特慚愧而謙虛地對眾女尼說道:"我生來愚鈍,在佛祖身邊隻學得一偈,現在給大家講述,希望靜聽。"接著便念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話音剛落,眾女尼便哄笑:"居然隻會一首啟蒙偈,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還用你來講解?"
般特不動聲色,從容講下去,說得頭頭是道,新意迭出。一首普通的偈,說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
眾女尼聽得如癡如醉,不禁感歎道:"一首啟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到這種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於是對他肅然起敬。
雖然般特隻學會了一偈,可他學得精通並懂得運用,於是一偈也得道了。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學了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精通或不懂得運用,就等於沒學。所以,我們學習知識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真正學會了,在於是否能學以致用。
對於青年朋友來說,尤其需要懂得這個道理。也許你想學習許多種知識,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什麼都學,隻能是"樣樣精通,樣樣稀鬆",最後哪個也無法真正掌握。相反,我們要讀懂一本書,精幹一件事,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並取得成就。如果你上了大學,很好,即使沒上成,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具備了從各類書架上挑選適合你胃口的某一類專業性的書籍的能力,也具備了尋師問友的能耐。花上三四年時間,隻要真正下功夫,完全可以把某類專業修學完畢。這時候,你的腳下便有了一片堅實的土地。
你一邊隨遇而安一邊在你擁有的土地上"打井"--你將你已有的知識整理一下,選定其中一本最有代表性的最好的書來學。這回你不是記憶性地學了,是鑽研。你把它完全給"看透"了,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智慧躍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你甚至可以找出這本書的謬誤與紕漏。這時,你在某個學問領域,還具備了討論、探索、發揮、創造的能力。這時,你可以幹點什麼了。
有的青年會說,我不愛讀書,不想做學問,不想做任何一個領域的哪個"家",那我該怎麼辦?那去學做一件事。修汽車、煎大餅、畫畫、養花......可做的事太多了。你選一樣你喜愛又有相應條件的事一心一意去做了,哪怕諸如刻印章之類的"雕蟲小技",你學會了,做精了,世界的某個位置就屬於你的了。因為知識在精不在多。
此外,我們還要注重實踐能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想成為作家,該怎麼辦?你首先要接觸關於寫作方麵的知識。當你創作一部反映軍旅題材的小說時,你必須要接觸那些軍人,要了解軍人的生活和一些規章製度等等。你不可能想閉門造車,虛構一個你自己的軍隊。一個偉大的作家如果不深入地接觸社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是寫不出震撼人心的偉大的作品的。
常常聽女孩子歎氣道,這個世界上的好男人去哪裏了呢?為什麼自己一個都遇不到呢?其實不是你遇不到,而是你根本就沒有去與異性交往。世界上有那麼多的男人,你一個都不去接觸,隻等著白馬王子跑到你麵前來向你求婚,這可能嗎?你接觸一個男人,沒有一個是好男人;你接觸十個男人,也許會有一個好男人,但他不屬於你;你接觸一百個男人,你肯定會找到你心中的白馬王子。
總之,對於那些害怕行動的人,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永遠不會有新的收獲,人生也會停滯不前。所以,我們學會一門知識以後,一定要加以實踐,才能使知識得到真正的應用,這樣才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