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聽不到批評的人生,是最孤獨的人生(1 / 1)

第21章 聽不到批評的人生,是最孤獨的人生

佛教觀點認為,世間隻有兩種人沒有過失:第一種是諸佛如來,他沒有過失,是真正的功德圓滿。第二種是自以為是的人。這種人剛強難化,他以為自己沒有過失,絕不接受別人的批評。

我們是凡夫,過失缺點一定很多,如果能歡喜接受別人的批評,把過失缺點改正過來,我們就會提升自己的品格。

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大善人的最可貴處,就是懂得改過。中國在曆代帝王之中,唐太宗為什麼把國家治理得好,為當代與後世人所景仰、所讚歎呢?很大的原因,就是他能聽取別人說他的過失,知過能改。這是帝王當中非常難得的。

古時候賢人君子 "聞過則喜",聽到人家說他的過失,歡喜感激。因為自己造作過失不知道,別人發現了告訴你,讓你有機會改正過失,讓你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當然應該感激。

聖法法師在《百喻故事廣釋》裏說:人是最愛麵子的動物。就算一個癡癡呆呆的人,也不願人家說他的壞處。愛麵子的人做事好勝,可是世間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而且一切成功的事,都經失敗而來。自尊心重的人就經不起打擊,懊惱喪誌失意,或走上自我毀滅之路。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過去有個人,和許多人坐在屋裏,稱讚一個當時不在屋裏的人品行很好,隻是有兩個毛病:一是喜歡發火,二是做事欠考慮。正巧這個被議論的人從門口路過,聽到這話,立即發怒,衝進屋裏,抓住那個說自己毛病的人,舉手就打。旁邊的人問他道:"為什麼打人?"那人回答說:"我什麼時候喜歡發火而且做事倉卒呢?而這個人說我總是喜歡發火憤怒,做事情欠考慮,所以打他。"旁邊的人說:"現在,你喜歡發火而且做事欠考慮的樣子已經表現出來了,又為何忌諱別人指出呢?"別人一旦指出過失,就產生怨恨責難的人,難免會使大家怪他愚昧無知。

人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發揮長處,消滅短處是成功的人。若是怕人批評又不肯修改,其長處也因此而被隱沒。我們在生活中虛心請教,接受人的批評,才能時時改過。不肯接受批評的人,聞過即悶在肚子裏,或欲爭執到底,甚至發生動武之舉,不但阻塞了善路,而且一切的是非鬥爭也由此發生。

從人性上說,人們大都喜歡聽到讚譽,而不大愛聽批評。承認無知,聞過則喜,非聖即賢。我們要學習接受別人的批評,勇於改過。別人縱然誤會我們,也不必去計較,更不必去爭論。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們對於別人的批評,要統統歡喜接受。

湖南省有家工廠廣泛發動職工給領導"挑毛病"。1983年6月,該廠先在部分班組試點。廠領導看到"挑毛病"活動對他們防止思想僵化有好處,於是決定在全廠專門設立"挑毛病獎"。短短幾個月,職工給領導挑出了大大小小150多個"毛病",有力地推動了工廠的管理工作。國外有位企業家在決定大事時,做法與眾不同。他召集手下人開會,如果會上意見完全一致,他就宣布會議暫停;等到手下的人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才宣布複會。這位企業家經常在不同意見充分交鋒之後,才拍板作出決定。

無論是設"挑毛病獎",還是等有了反對意見才作出決定,都有利於防止思想僵化,從而有利於促使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的學術見解有如針尖對麥芒,尖銳對立。普魯斯特提出"定比定律",貝索勒表示不敢苟同,兩人在法國《物理》雜誌上為此而爭論了9年之久。後來事實證明貝索勒錯了,然而普魯斯特說:"發現'定比定律'的功勞,一半應歸功於貝索勒!"普魯斯特認為,正是作為"對立麵",貝索勒提出了許多質疑,才促使他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最終闡明了"定比定律"。

聽不到批評的人生,是最孤獨的人生;常常能聽到友人善意勸誡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充實、充滿進取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