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治家好的人,要誠實、自製、安忍、布施
有一位青年,翻山越嶺,辛苦地尋找成為富翁的方法。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成富翁,反而成為衣衫破爛的流浪漢。
一天,他路上遇到一位富翁。富翁被他的堅持所感動,就對他說:"其實成為富翁很簡單,你從今以後,珍惜你遇到的每一件東西,並為你遇到的每一個人著想,給他幫助。"青年聽了,很高興,告別富翁,信心百倍地繼續前行。
走著走著,他一不小心被石頭絆倒在地,正想罵人,卻發現路邊草叢中小花怒放,猛然想起富翁的話,便小心翼翼地拿著一朵花向前走去。
路上迎麵飛來一隻小蜜蜂,他就讓蜜蜂歇在花上,繼續往前走去。
突然,他聽見小孩哭聲,見一位婦女抱著正大哭的小孩子,怎麼哄也不能止住。當小孩看見青年手上站著蜜蜂的小花,立刻好奇地停止了哭聲。青年想起富翁的話,就把花兒送給孩子,孩子高興地笑了。婦人非常感激,送給他三個橘子。
他拿著橘子繼續上路,走了不久,就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喘氣,便走上前去問道:"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布商說:"我口渴呀!"
"那麼,這些橘子送給你解渴吧!"他把橘子送給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為了答謝他,布商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
青年拿著綢緞往前走,看到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馬的主人正在那裏一籌莫展。他便關心地問道:"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我沒法趕路了呀!"他就征求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的綢緞換那匹病馬。馬主人高興地繼續上路了。
他跑到小河去提一桶水來給那匹馬喝,細心地照顧它,沒想到才一會兒,馬就好起來了,原來馬是因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騎著馬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家大宅院時,出來一位老人攔住他,向他請求:"你這匹馬,可不可以借給我呢?"原來老人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
他想起富翁的話,就從馬上跳下來,說:"好,就借給你吧!"老人為答謝青年,便約定:"如果我沒回來,這宅子和土地就送給你了。"
青年在宅子住下,沒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便成了莊院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時,他悟到:"呀!我找了許多成為富翁的方法,原來卻是這樣簡單!"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真正通向富足的道路,不是財貨的堆積,也不是名利的追求,而是珍惜我們所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處處為人著想,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享受生活的饋贈。
佛教導我們:會治家的人,他的財產一定同蟻垤一樣,時時增長。治家好的人,要誠實、自製、安忍、布施。
這首先要求我們珍惜自己所得到的工作,有敬業的精神。在工作的環境中,在生意的交往中,你到底是盡職盡責還是在應付差事,消磨時間,不僅你自己明白,別人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要提職加薪,要簽約做大的訂單,你願意去照顧那些應付差事的人嗎?哪怕他是你的親兄弟,你肯把重要的崗位或生意交給他去做嗎?
盡職盡責是一個道德法律的要求,也是一種行為習慣,要養成這種好的習慣就要從小處著眼,哪怕是洗碗、擦玻璃,養成一種認真負責的習慣,在工作和生意中,沒有小事。你是裝修工,那麼每砌的一塊磚都很重要;你是工廠的裝配工,你的每個零件裝配都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你是餐館服務員,你的每句話,每擦一張桌子,送一盤菜都會影響到餐館的聲譽。
總之,如果你想達到與一般人不一樣的財富,你就應當付出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努力,創造出與一般人不一樣的價值。如果你做很普通的事,付出很普通的努力和價值,卻想發財致富,那隻是白日做夢。
王永慶在早期時經營一個米店。別人的店晚上六點就關門了,他的店開到夜裏十點;別人一星期隻做六天,他七天都營業;別人的店都是客戶自己買米後往家拿,而他卻願意送貨上門。創業初期,用不起工人,他就自己在晚上把一袋一袋的米扛到客戶的家。他的米店還賒賬給那些做工的工人,他逐戶記下每家幾口人,一袋米大概多少天會吃完,然後主動送去。他記下每戶主人每月發工資的日子,然後按照這個日子去收米錢。以這樣的精神去經營一家小店賣米真的是感動了上天和鬼神,他的生意能不好嗎?他最終擴大事業,成為台灣人人皆知,人人佩服的知名企業家。
物理學中有一條定律叫做能量轉換守衡定律。意思是要發出幾億度的電,就要用相當等量的煤來燃燒而轉化成等量的電,而電又帶動機器運轉產生相等量的機械功。這個定律也適用於人類社會中的付出與回報。要想掙出一定數量的錢,就要付出相等數量的努力。
所以,發財致富其實很簡單,你隻要事事都比別人努力更大,肯於付出,你就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給社會,也就必然會得到更大的金錢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