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智慧,是在讀書、聽別人的話和好好去想出來的
佛說:智慧,是在讀書、聽別人的話和好好去想出來的。要有學問,就應該安住在讀書、聽別人說話、心和氣平地去想。
佛教中的修行,是一個複雜的學習的過程。佛教充滿深奧的哲理,倡導信眾們學習浩繁的佛教經典著作,同時聽取法師講解佛教義理,幫助理解。
此外,佛教認為,信徒的獨立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任何知識僅僅從別人那裏學習還不夠,還必須要進行獨立地思考,才能充分地消化、理解,才能成為自己的。這種學習方法,對世間的各種知識的學習都是適用的。
無論我們學習什麼,首先我們應注重對書本知識的學習。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巨大的知識寶庫。知識很大程度是由讀書得來的。
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現稱血小板)及其他成就的加拿大醫學教育家奧斯勒,為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為自己定下一個製度: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鍾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進臥室,即便是清晨兩三點鍾,他也一定要讀15分鍾的書才人睡。這個製度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之久,共讀了8235萬字、1098本書,由醫學專家成了文學研究家。
除了讀書,我們有時聽到旁人的言論,也可以得到知識。聽人說話,可以知新博聞。孔子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的一生,許多信息是通過語言交流來獲取的。
每個人因生活背景、從事職業和社會閱曆不同,對事物的理解自然也是見仁見智。見解雖不同,卻不乏真知卓見,帶給人以不同的人生啟迪。尤其聽高人指點,似高山仰止,茅塞頓開,敬意油然而生,大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慨。故常與善人交,聽君子言,如入芝蘭之室,受益匪淺。
但僅僅由讀書或見聞得來的知識,仍然不免發生錯誤,我們要想增長見識,還必須廣求博覽,彼此對照。這其中一定會發生許多疑問,然後再進一步去質詢這些疑問,研究這些疑問,解決這些疑問,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
從前,普陀山上有座廟,廟裏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師徒二人在寺廟中相依為命。有一天,老和尚給小和尚出了一個問題:"有一個愛清潔的人和一個不愛清潔的人,一同從外麵回來,是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還是不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頭皮,迅速答道:"當然是不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因為他身上髒得狠。"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小和尚以為自己回答得不正確,馬上改口說:"一定是那個愛清潔的人先去洗澡。"老和尚問:"為什麼?"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說:"那還不簡單,愛清潔的人有愛洗澡的習慣,不愛清潔的人沒有愛洗澡的習慣,隻有愛清潔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說完,小和尚等待師父的誇獎。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沒有誇獎小和尚,還說小和尚沒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兩個都會去洗澡,愛清潔的有洗澡的習慣,不愛清潔的需要洗澡。"小和尚隻有這樣回答了。可師父的臉色告訴他,他又答錯了。小和尚隻剩下最後一個答案,於是怯生生地說:"兩個都不去洗澡,原因是愛清潔的人很幹淨,不需要洗澡,不愛清潔的人沒有洗澡的習慣。"
他剛說完,老和尚滿意地說:"其實,你已經把四個答案都說出來了,但你每次都認準隻有一個是正確的,所以的答案不全麵的。"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一個問題未必隻有一個答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個故事對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從不同的思維角度看問題,也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凡事不要隻接受現成的答案,要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多思考,不能用統一的標準答案來局限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