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大環境,但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周邊的小環境
世界上,惡緣很多,惡緣的力量很大。生理的汙染、生活環境的汙染,心理上的汙染,思想見解的汙染,都隨處可見。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我們踏進這個社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乃至於所想到的,有太多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嗔癡慢。因為身心受到各種汙染,導致現代人的身心患各種疾病。
有什麼人能夠不受影響,不受染汙嗎?佛教認為,隻有甚深的定功、極大的善根福德之人,在這個染缸裏麵才不會被汙染。
麵對世界上的種種不良現象,麵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有的年輕人抱著理想主義的念頭,想要改造社會,使社會更趨於合理化、公平化,但是他們還沒有接觸現實,還不知道社會中惡的力量有多大。他們每天坐而論道,卻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現實。而有的人最初懷抱改造社會的理想,到了現實中因為受到打擊,發現自己的力量太渺小,從此悲觀失望,一蹶不振,渾渾噩噩度日,再也不想去改變什麼了。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呢?以上的兩種態度是正確的嗎?讓我們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感到不得誌,於是就有人向他推薦去找禪師尋求解脫的妙策。
他找到禪師。禪師沉思良久,接著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
這人搖頭說:"水哪有什麼形狀?"
禪師不答,隻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大悟地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禪師還是沒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又說:"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前瓶。"
禪師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輕輕地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隻見清清的水便一下子溶入沙土,不見了。看著眼前的情景,這人陷入了沉思。
禪師俯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禪師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的例子告訴我,社會就像是不同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無影無蹤,而且一切無法改變!"說完,這人就緊盯著禪師的眼睛,急於得到禪師的肯定。
"是這樣。"禪師拈須道,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說完,禪師出門,這人隨後。
在屋簷下,禪師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停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禪師的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很是不解,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裏藏著什麼玄機。
禪師說:"一到雨天,雨天就會從屋簷落下,看,這個凹處就是水滴落下長期打擊造成的結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能改變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禪師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這個人答:"那麼,我找到答案了。"
禪師不語,隻是微笑著。這人離開了禪師,後來重新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禪師的做法是在啟示這個人:外在的社會是有規則的,或者說是以固定的形態出現的,但人是可以變化的,可以通過改變自身形態以適應社會。另一方麵,雖然人需要適應社會,但是人又並非無法改變社會。看似渺小的個人,對社會也會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量。
是的,我們想要改變社會,但是我們首先應該適應社會。如果無法適應社會,我們就會處處遇到挫折,甚至無法立足,還何談改造社會呢?就是說,我們首先應該改變的是自己。
然後,從我們的身邊做起,我們或許可以盡己所能,盡量去改造身邊的小環境。也許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實現宏大的理想,那也許要許多人、經過很久的努力才能實現,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自己的微小的力量。我們可以從改變周圍的小環境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我們應該堅守做人的原則,做一個好人,對社會有益而不是有害的人。周圍的人看到我們,多少會受到良性的熏陶,我們至少會對周圍的小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像我們這樣的人多了,社會的改造也就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