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你救不了全世界的人,但是你還是可以救一些人,減輕他們的痛苦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沿海邊走著,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雖然大海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幹死。
男人繼續朝前走著。他忽然看見前麵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
這個男人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看他拯救著小魚們的生命。終於,他忍不住走過去:"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佛教本著大慈大悲的胸懷,倡導對眾生布施。布施是一種仁慈的愛心,亦是濟世益群的行為。菩薩在強烈的慈悲心、正義感驅使下,一切都以群眾的福利為前提,凡是自己金錢、能力、精神與時間許可的事,無不竭力以赴。對於苦惱的群眾,視如父母、如兄弟、如姐妹,或施與金錢的救濟,或施與物質的援助。對於貧病交迫的人,施以醫藥的治療,甚至捐贈器官與內髒;對於知識貧乏,思想落後的民族,則協助其文化教育的發展,或施以佛法真理的輔導;對於求知欲強盛的人,就用自己的智力與技能,來灌輸他人的知識與學問,或用佛法來開發他人的智慧。對於恐懼不安,或生命財產受到威脅者,則施以無畏的保障,運用自己的智力與能力,來為他人排難解紛,消除威脅。所以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其實,我們可以布施也就是幫助別人的機會是很多的,雖然可能是很小的事情。
有一個人回憶道:"讀書時,晚上在校門口遇見一個樸素但整潔的中年男子問我要2塊錢車費,說他錢包丟了回不了郊區家裏。我當時懷疑他是否騙人而沒給,回宿舍的路上越想越自責,如果他說的真的,那就叵測地誤會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了。後來俺就轉回到校門口,他已經不在那了。大概已經坐上了回家的車。"
試想,即使被騙,也隻是2元錢,而且誰會去騙取2元錢呢?幫助了別人,給別人解了燃眉之急,我們一定會有一種滿足感盈溢在心中。但是如果沒有幫助這個需要很小幫助的人,事後,我們的良心可能會隱隱地不安。
我們都知道,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需要許多誌願者提供服務。誌願者沒有報酬,但是仍然有許多人報名參加。做一名誌願者成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誌願服務常態化也在北京成為現實。
誌願者們到打工子弟小學支教,利用周末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陪老人們聊天散心;去有特殊兒童的幼兒園,陪先天智力缺陷孩子玩耍;去交通繁忙的路口做交通協管誌願者,幫助維護交通秩序......
一位誌願者說:"可能每個還未成為誌願者的人都憧憬著對方巨大的改變,或是感動人心的畫麵,但隻有經曆過誌願服務的人才知道,大多數誌願服務都是小事。誌願服務改變的是自己,讓自己的心態更平和,讓自己更有責任感。"
在我們的生活裏,雖然我們幫不了全世界的人,幫不了全中國的人,甚至幫不了一個省一個市的人,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幫助一些人,因為我們的存在,他們的生活從此有所不同--我們可以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這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