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能不亂丟垃圾,隨時清撿垃圾,都是在做功德
一個男子和他的媽媽在等車。他也許是得了感冒,不停地流鼻涕。於是他的媽媽掏出紙巾遞給他。他接過來將鼻涕擦了擦,隨手就將紙巾丟在了自己麵前的地上。就在他身邊1米多點的地方,就有一個垃圾筒,但是,他似乎沒有這樣的概念,連看都不看就隨手將紙丟在了地上。
從紙巾到垃圾筒的距離不到2米,所以,這一行動與文明能差多遠呢?不過是這2米不到的差距。隻有這樣短的距離,就把文明丟掉了。
在車上,一個男子不小心踩到了一個佛教徒的腳。他發現了,趕緊收回腳,同時眼睛看著對方,看他會有什麼舉動。那個佛教徒朝他微微一笑,說聲:"對不起!"這個男子立刻露出了奇怪的表情。
現在的社會的確得荒誕。踩腳的似乎是應當的,被踩的還要去道歉。其實誰對誰錯又有什麼關係呢,一笑而過,一聲道歉就可以化解。既然對方不說出口,那麼自己又何妨不說出口呢?這一行動與文明能差多少呢?不過是一句話的差距。
路邊一個人從商店出來,手裏拿著一個空的可樂瓶子。他左右張望了一下,似乎沒有發現他想找的。於是,他把手中的空瓶子瀟灑地丟向空中,一下子掉到了馬路上,然後返身回了商店。
原來他左右張望是在尋找可以丟瓶子的垃圾箱。這本來是個文明的想法,但是,在沒有找到目標的時候,文明的天平就傾斜了......為了自己的輕鬆瀟灑,他就輕易地將瓶子丟在了不該丟的地方。
其實,他所丟的不僅是一個空的瓶子,更多丟失的是文明,是道德。而他的行為與文明又能差多遠呢?也隻不過是一個空瓶子的重量。
我們平時隨處可見那些不文明的行為,這些行為離文明其實並不遙遠,甚至你可以用記數單位來衡量。也許隻有幾米,也許隻有幾句,也許隻有幾克......但是,行為的距離可以衡量,心裏的距離可以衡量嗎?當心已經麻木到不再尋找文明,當心已經習慣了將不文明視為正常,當心將不文明當做瀟灑......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在今天,文明與不文明的差距,又能相去幾何呢?
英國著名作家培根指出:"隻有在獨處時,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天性,因為在獨處時,人絕對不會偽裝自己。"
人們常常抱有這種心理:"就算做點投機的事,沒有人看見又有什麼關係!"比如,硬闖紅燈、在寫著"禁止抽煙"的場所抽煙等。這種做法雖然可以一時欺瞞他人的眼光,但在不知不覺中,便會養成習慣,漸漸地在自己沒有警覺的情況下表現出來。
其實,就算沒被人看到,也不可以投機或行小惡,畢竟,自己是騙不了自己的。過去的一言一行,累積的結果,就成了今日的自己;而現在所做的一切累積起來,則又造就了未來的自己;而每一個個體的行為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的社會大環境。
過去將五講四美,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個文明人,做個對他人和周圍的環境有益的人。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無論別人是否看見,都做一個"文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