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學佛就是學做人(1 / 2)

前言:學佛就是學做人

我們說,學佛就是學做人,學做一個好人,學做一個明白人。

可能有的人會問,不學佛不是照樣可以做人嗎?做人為什麼要學佛呢?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做人就貫穿了我們的一生。可以說,做人是我們終身的職業,而且這職業的特殊性還在於,我們無法請假,無法辭職,無法將屬於自己的工作移交給別人。所以,如何將人生過得更好,過得更有意義,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麵對的首要問題。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在世間幾十年的生存時間,看起來似乎很長,但如果和人類的曆史、宇宙的曆史相比,我們的生命實在是非常短暫。而且人生中真正可利用的時間是非常少的--年少的時候懵懂無知,年老的時候又精力不濟。佛法告訴我們,人生難得,所以這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我們一定要珍惜。

一方麵是要過得幸福,一方麵是要過得有意義,這是我們人生的兩大目標。很多人隻是考慮前者,隻是想怎麼過得快樂。但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義,不了解幸福的本質,沒有正確的獲得幸福的途徑,我們為謀求幸福所做的努力,往往和真正的幸福是背道而馳的。

我們常常覺得人類的不幸和煩惱是來自客觀的環境:物質條件的匱乏,他人對我的傷害......我們總在哀歎世界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可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產生的結果也大相徑庭。所以,真正對我們構成傷害的並不是客觀的環境,而是我們的心,是我們對客觀環境的主觀認識。

我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對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映。因為我們有嗔恨心,所以聽到別人的辱罵就會煩惱、會憤怒,會感到深深的傷害。而一個修行人,則會將生活中的挫折當做修行的助緣。

因為我們有貪心,即使擁有了很多的財富,但還在為占有得更多而煩惱,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反之,少欲知足的人,即使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能在簡樸的物質條件中發現人生樂趣。正如孔子所讚歎的顏回那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

由此可見,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心態,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觀念來生活。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態,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念,想要把這幾十年過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而學佛的意義在於: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所以說,學佛是為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

我們對世上的一切,對我們的事業,對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人際關係,都要運用智慧去觀照,從因緣的角度正確地透視它們,才能活得自在,活得灑脫。

此外,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很多人對此並沒有清晰的概念。我們所認為的人生意義無非基於現世的生活:有人覺得書讀得好就是意義;有人覺得事業成功就是意義;有人覺得受人尊敬就是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