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仇恨永遠不能化解仇恨,隻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
日本曾經有一位武士,遭人暗算了。當他臨終前,他的兒子勢至丸,發誓要替他報仇。
他搖搖頭,告誡兒子說:
"如果你替我報仇,仇人的兒子一定也要找你報仇。如此冤冤相報,永遠都脫離不了怨恨。你應該舍棄你的怨恨,立刻出家,祈願你的父親能夠獲得菩提。"
勢至丸沉痛地答應父親,並立刻舍棄怨恨而出家,終能免於被怨恨毀滅的厄運,成就一代高僧的偉大法業。
他就是日本高僧--法然上人。
人與人的相處,照理是應該很親愛很和善的,不應有什麼怨恨和仇視,可是由於各人的個性不同、知識不同、為人不同,往往因為一點小事,發生極大的爭端,由於爭執不休,於是就造成冤家對頭。這是世間到處可見的事實,我們自己也會有這樣的人生經驗。
彼此既因互相爭執而對立起來,我們是讓雙方就這樣的敵對下去呢,還是要設法解除彼此的仇視呢?
關於這一點,佛家認為:為了大家的和樂相處,為了大家的精神愉快,還是把那不祥的氣氛變化而為和善才好。佛經中說:"不可怨以怨,終以得休息,行忍得息怒,此名如來法。"這是佛法解怨的方法。
我國有句古話也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的確,有怨終須解除,如要解除,那是很苦的,而解除的惟一利器,就是一個"忍"字。老實說,你不想解除怨仇則已,如果要想解除的話,必須舉起"忍"這一利器,才能徹底地斬絕怨恨的根株。不然的話,以怨去解怨,無論怎樣都是解除不了的。以無怨恨和愛心去解除被此的怨恨,這是宇宙間永恒不變的真理,哪怕是天翻地覆,海枯石爛,這一真理是不變的。
話雖這麼說,但世間的人往往忽略這一點。在利害相關的大小生活圈子裏,以為必須鬥狠,難倒或打倒對方,才能夠稱為強者,才能使自己活得自在;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覺得自己活得很難受;一方受了損害,就認為必須痛痛快快地報複一下對方。如此回環往複,惡性循環,怨恨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所謂"恨"是對於生者存在不絕之恨,所謂"怨"是對於死者存在不能善罷幹休的不絕之怨。一個人如果不能舍棄這兩種惡念,他就永遠無法成佛。任何人如果懷著怨念而死,他的念就會轉變成業力,仍然停留在他的神識裏。這樣一來,他的八識田中就播下了一顆怨恨的種子,不斷地怨恨對方,任自己永遠地停留於惡道,終究不可能到達善道。這種不斷怨恨、互相殘殺等噩夢般的行為和心境,就是"地獄"。人常常讓自己活在怨恨的"地獄",飽嚐椎心刺骨的痛苦,是多麼不值得啊!
"冤仇宜解,不宜結。"隻有發自內心的慈悲,徹底解冤解結,才是脫離怨恨之獄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