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天龍寺的夢窗國師擔任七朝的帝師,久受朝廷恩典,更受社會大眾和佛教徒的愛戴。有一天,在入京的途中,他經過妙心寺,順道去拜訪關山禪師。
關山禪師聽到夢窗國師來訪,連忙披上一件附有環藤的破舊袈裟,一路跑到山門外來迎接。二人晤談得非常高興。但是,在關山這個貧窮的寺院裏,實在是沒有什麼東西好招待國師,不得已,關山禪師就從硯盒中取出幾文錢,叫侍者就近買些燒餅供養國師。國師非常感激關山禪師的心意,也就不客氣地吃完燒餅再離開。
平常夢窗國師進入皇宮時,總有很多隨從跟隨,非常壯觀。有一天,宮中宣召,夢窗乘著轎子又經妙心寺門前時,見到關山禪師正獨自在掃庭院--他不把那些落葉丟棄,而是聚集起來當作柴燒。
夢窗見到這種情形以後,不禁對身邊的侍者歎息道:"我的宗門被關山奪去了。"
關山禪師每次去拜訪夢窗國師時,必定先在寺前的小溪流中洗洗腳,以免雙腳帶上泥土,而玷汙了天龍寺華麗的殿堂。後來,夢窗國師吩咐天龍寺的學僧特地搬了一塊平平的大石頭,放在溪邊洗腳的地方,以便關山禪師洗腳時方便一些。
許久以後,關山禪師才知道這塊大石頭是夢窗國師叫人放的,不禁喟然歎曰:"國師到底是國師。他宗門的基礎比這塊大石頭還要堅而且硬。"
現在,在妙心山內的人大龍院還保存著這塊"關山禪師的洗腳石"。
佛告訴我們,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法從生活裏修。關山禪師親自灑掃庭院,固然是勤勞,不丟棄落葉,也是惜福愛物;對人是如此真心的尊敬,甚至拜訪,都要洗腳而入,關山禪師的作為,是折人於恭敬之中。
在生活中,人人都希望活得有尊嚴,希望獲得別人的重視,自己卻往往忘記要尊重別人。好比有人在教人時,他的立意雖好,態度卻趾高氣昂,如何讓人接受呢?
有這樣一個趣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各有其用,都不服氣無用的眉毛長在最上麵。眉毛為了平息紛爭,願意往下移。可是移來移去,怎麼看都不順眼,隻有再讓它回到最上麵,才像個人。這個故事比喻的是:每個人都有其尊嚴,有其發揮的作用;能尊重他、愛護他,教人也才有功德。
佛家講究脫離三界,講究眾生平等。眾生既要平等,就不能自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就不能對他人存有輕視、蔑視。一個人不可沒自信,但切莫自信過了頭,成了自滿,成了驕傲。一旦驕傲自滿,自視過高,便會輕視他人,實質上就是輕視自己。因此世間上,凡是尊貴的人,被他人所敬仰的人,都是從謙卑中來。
儒家也講,"恭則不會有侮辱"。自己有謙虛的修養,就不會有傲慢之態,自然就會對別人恭敬以待。恭敬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別人不來汙辱於我,又那來的有侮呢?
《無量壽經》上提到,從前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他對人都很謙卑柔軟,先去恭敬請問人家的意思,尊重奉事眾生。經上說:"先宜誠問"。他的心很柔軟,就像水,進入方的杯子就變成方的,進入圓的杯子就變成圓的,處處順眾生的需要來度眾生。佛的心也沒有我相,就宛如雲彩,隨意自在變化、遍滿虛空,讓眾生清涼,隨意化雨,滋潤大地。他不會想:"為什麼要我先尊重你?我愛怎樣做就怎樣做,合不合意是你的事,我才不管那麼多呢!"佛也不會說:"我一向都習慣這樣,哪裏知道他是那樣。"如有這些想法,就是被傲慢心綁住了、被自己的習氣綁住了,就不能開發出佛性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