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隻有麵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無論是生活或工作,可能會有別人留下爛攤子,要你來收拾、挽救、重建。你無須逃避,要冷靜設法解決難題,這正是為什麼需要你的原因。遇到困難是不能逃避的,是責無旁貸的,要把它視為自己的使命。人總是在不肯麵對事實、不願意去承擔擺在眼前的責任時,才會潰敗下來。
唐朝時,石頭禪師和弟子招提慧朗的對話很具啟發性。
招提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成佛?"
石頭禪師說:"你沒有佛性。"
招提想了想又問:"那麼昆蟲乃至飛禽走獸有沒有佛性?"
石頭卻對他說:"昆蟲乃至飛禽走獸都有佛性。"
於是招提不解地問:"為什麼我會沒有佛性呢?"
石頭禪師說:"因為你不肯承擔。"
這是禪師對弟子的當頭棒喝,直接道出弟子在修行上的習氣。要他肯承擔,接受種種生活的現實,分析原因,克服困難,這樣才能發展自性中的智慧,過成功的人生。
在這則公案中,石頭禪師很懇切地指出:肯麵對當前困局的人就有圓滿的人生;肯麵對生命困局的人,就能了悟生命,而得到大開悟。
每個人都有其獨具的遭遇,有些遭遇是無法改變的,卻可以用接納順應的方式響應它。當我們把它當作生活使命的一部分時,就願意為它付出承擔,從而看出為它忍耐和含辛茹苦的意義。因為它正是自己努力去生活的本質。有許多遭遇是可以補救的,就必須為補救付出努力,因為那正是心智成長的資糧。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所以都希望追求幸福和快樂。但是,生活並不全是幸福和快樂的,而是要付出許多代價後才有幸福。因此,不要把眼光放在幸福上,而是要把眼光放在如何承擔、如何明白事理、如何接納自己的事實上,然後,好好地實現自己,根據自己的根性、環境和條件去實現。實現的本身,正是幸福的所在。
禪的生活態度,是一切現成的。每一個人都注定要依自己的現實過生活,我們不可能用自己沒有的東西去生活。因此要回到當下,把自己看清楚,用它來生活。生活的任務是依據現有的,活出它的價值和意義,從中也得到喜悅。
禪把快樂分成三個階段。透過五蘊受身所感覺的快樂,是依賴感覺和接觸的快樂,它是身心的需要。人當然要保持這方麵的基本快樂,但如果快樂的來源隻靠它,依賴著它,就會如饑似渴,把快感當快樂,一味追求聲色之娛,甚至陷入更多酒色、毒品和荒淫的生活。而這會使生活潰敗,失去健康和快樂。
第二個階段的快樂是主動的、創造的和肯承擔的生活態度。透過愛、慈悲、責任和智慧,去創造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行菩薩道之中,領受到快樂。這種快樂是先苦後樂的,是經過創造和責任之後所帶來的快樂。
第三個階段的快樂是禪喜。超越了創造快樂的意識,從真正的悠閑中得到快樂,那是禪喜。
禪喜代表著對生命的接納,沒有絲毫的挑剔,而歡喜地承擔它,並領受它帶來的喜悅。雖然工作是辛苦的,但找不到受苦的人。生活雖然需要負責和承擔,卻沒有沉重的心理負擔;有的是一種生活的實現、悅樂和滿足。擁有禪喜的人領會到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心情安適,觸目遇緣,顯得自在、恬淡和歡喜。
禪的教育目標,就是要啟發個人能過實現的生活。實現者已擺脫了我執,能放曠自在;在起居中如實地領受生命的賞賜;在生活中如實地迎接它、回應它,卻也明白它的無常;把生活看成有趣的事;對於能看、能聽、能工作、能穿衣吃飯的自己,抱著更多的珍惜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