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財富並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要求的很少
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
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新和尚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
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人類無止境的欲望和追求,決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一旦追求實現了又會如何?是否會帶來永遠的快樂?
遺憾的是,"既得隴,複望蜀",一個欲望得到暫時的滿足,新的欲望緊接著又會產生。這是人的天性使然。社會在發展,人的欲望也隨之不斷提高。如果沒有追求又如何呢?就容易對人生產生厭倦,所以人總是在追求和厭倦之間痛苦地徘徊著。
而禪師們是思考人生哲學的,精神世界極為豐富,而他們在物質生活方麵,要求的卻非常少,是非常儉樸的。
扁擔和尚一生隻拾橡栗為食。
慧林禪師一雙鞋子穿了整整二十年,遇到平軟的地就脫下鞋子赤腳行走。
通慧禪師終年一衣一服,衣服補了再補,不管冬天和夏天都是穿同樣的一套衣服。
慧開法師不管接受大小的施舍,馬上分散救濟貧苦的人。
富是法師坐在道路旁邊讀經,身邊放著一頂大鬥笠來化緣。因為馬路偏僻,來往的人很少,所以他沒什麼收獲。有人問他說:"大師,您為什麼不到城裏人多的地方去化緣呢?"他回答說:"我隻要一兩文錢就能夠維持生命了。"
潭州龍山禪師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偈: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作是非來辨我,浮世穿鑿不相關。
它描寫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說人生在世,雖然住的是簡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智慧去觀照世間的功名利祿和人間的善惡是非,了解它們的短暫性、虛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麼茅廬土階也是亭台閣榭,粗衣蔬食也是錦服珍肴。因為心中與道相契合,世界就是寬敞無礙的,這時,世界萬種的紛爭糾纏,再也無法擾亂我們悠閑的心境,世人如何的鑽營巧取,與我們都毫無相幹。
這首詩充分表現了龍山禪師對於世間名利置之度外的精神。
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由於浪費奢侈,不懂節約,最後免不了窮困潦倒。周武王曾感歎:"像紂天子這般奢華,竭天下之財以窮己欲,安有不亡國者!"相反的,有些人勤勞節儉,所以福報隨之而來,如台塑企業王永慶先生。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在這世間,大家爭求著財富、名色、自我的欲樂,對欲樂中隱藏的痛苦經常無法克服,也無法舍離。如果有滿足之心,則可以幫助我們升華欲望、轉化欲望。有一顆滿足的心,吃飯,不一定要山珍海味;睡覺,不一定要高廣大床;人我之間,也不一定要你爭我奪,徒生嫌隙。一個滿足的人,就不會為欲望牽累,身心自然獲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