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閉上眼睛,眼下自有更寬廣的世界展現
當頭腦處於緊張的狀態時,如果身體的四肢能稍微得到一些鬆弛或緩和的話,腦筋就會逐漸恢複活力,頓時產生新的主意。
禪話中有一句話是:"放下著!"隻要能放下先前拘泥的角度采取各種不同的角度,就會擴大視野,眼前自然會呈現一片新景象。
禪宗有這樣一個公案。
藥山禪師靜靜地坐著。有和尚問:"兀兀地思量什麼?"
藥山禪師回答:"思量個不思量底。"
和尚又問:"不思量底如何思量?"
藥山禪師回答:"非思量。"
"不思量底"的意思是指在我們以有色眼光下判斷之前的本來麵目、那些質樸而清純的事理。我們隻有把身心沉浸在不思量中,才能獲得正確的認知。就是閉上雙眼,驅散心中的雜念,集中精神,然後用心凝視自己要創造的事物。
據說,古時候的佛師運慶在雕刻時,以無念無想之心,默默地注視用來雕刻的木材,他所要雕刻的形象就會慢慢浮現出來。他隻要將不需要的部分挖除,最後就能完成一尊完美無瑕的佛像。
有一句話:"閉眼則見,睜眼即失。"盲人由於眼睛看不見,反而更能集中精神,即使眼睛看不見的東西,都能敏銳地感覺出來。
佛說:閉上眼睛,眼下自有更寬廣的世界展現。
許多藝術家、發明家、企業家、學者的新創作,都是在閉目冥想時自然湧現的。
人的眼睛通常有一百五六十度的視野,這是因為眼睛移動所致。如果盯住一點來看,其它的事物就會被排除而不見。因此,為了能看清四周的一切,眼球隻好時常左右移動。在這種情形下,看到的事物十分雜亂,心情也就無法安靜下來,最後什麼也看不真切、透徹。可見,睜開雙眼未必能看得見事物,要看清肉眼看不到的事理就更不容易了。
閉上眼睛時,平素看不到的東西反而會自然呈現。佛教將這種情形稱為"觀"。"觀"是表示我們的五感,即目見、耳聞、鼻嗅、舌味、肌觸,有時甚至出現第六感,即以全副心靈來感應物體的方法。
"不思量"就是"觀"無形的物,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就無法掌握事物的實體,也不會產生新的創意。比如由上往下看,十元硬幣是圓的,但從側麵看,卻變成方的。兩種說法似乎互相矛盾,但實際上完全是由於角度的不同所致。這種現象告訴我們,不要為形式和觀點所拘泥,要從各種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拘泥於自己主張的人都是出於將自己的看法絕對化這種狹隘的心理,所以,我們對事物應該培養出"或圓或方"的"不思量"看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