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持平常心處於世,永立於不敗之地(1 / 1)

第七十五章.持平常心處於世,永立於不敗之地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與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讚賞,急忙打開,不料上麵竟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衝衝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法句經》中有這樣一句名言:"要如大磐石般,不被八風吹動;即使遭到非難或讚美,也不能動搖自己的心誌。"意思就是要我們堅定不移,泰然自若。在佛教裏,八風又名八法,此八風能煽動世間的愛憎之情,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能不為八風所動的人,才是沉穩自若的人。

可是,平常人一旦受到非難就惱羞成怒,受人讚美則沾沾自喜。其實,不論褒貶與否,別人之所以說你,至少說明他人對你很在意很關心,因此無論是好是壞都要接受,而且要心存感謝。不論是非難或讚美,都不可受毀譽褒貶所左右,才是最理想的處世態度。

佛教有這樣一種說法:"道即是平常心。""持平常心處於世,永立於不敗之地。順其自然,即可得靜,寧靜而致遠。"平常心的世界是無限的,應有盡有。平常心即是八風不動的境界。

平常心雖是簡單的三個字,但在生活中,卻是人人都難超越的一道坎。因為我們並不懂得何為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得怎樣來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更不懂得怎麼樣來利用平常心。

平常心首先要的是一種心境,不僅是對待周圍的環境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做到對周圍的人事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有一份平靜和諧。

其次,平常心也是一種境界。慧能大師曾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種超脫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最好的解釋。這不是消極遁世,相反所要表現的卻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無時不樂,無時有憂。

記得一個人曾經問過一個和尚說:"和尚修行,還用功否?"和尚回答說:"用功。"那個人又問道:"如何用功?"和尚回答:"饑則吃飯,困則即眠。"那人非常奇怪的說:"為什麼我和你一樣就不算用功呢?"和尚笑著回答:"你和我們當然不一樣了,你該吃飯時不好好吃飯,該睡覺時不好好睡覺,整天千種計較,萬般思量,心不寧靜,怎麼叫做用功?如何算得修行?"

至此我們明白,真正的平常心就是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簡單。隻要能把心態放平穩,不被外界的動亂幹擾,就是擁有一顆真正的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