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人要不斷自覺,自覺才會進步
當我們在生活中迷惘的時候,我們首先做的不應當是討論生活本身的公平與否,討論自己的機遇好壞與否。我們這個時候最應當做的是研究自己,從而認識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信念並且堅定自己的信念。
《增一阿含》中佛陀告誡我們:"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凡事把握現在,自我省察,反求諸己,了解自己的想法與行為,才能漸趨成熟,未來的腳步也才會更明確、更穩健。
客觀地認識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對於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你不擅長的方麵辛苦拚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
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
方國瑜銘記導師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獻身於祖國史學研究。
時時進行自我反省,才能把自己看得很清楚,這樣的人很少犯錯誤,因為他們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也很了解自己的缺點,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也知道怎樣做更符合自己的個性。
此外,反省自己、了解自己,對於提高自己的修養也必不可少。古人雲,"日三省吾身,"就是重視反省對個人修養的作用。每個人都需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時時進行反省。
教育的類別很多,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而佛家倡導一種"自覺的教育",即自我反省。佛陀之所以成為覺者,就是他能"自覺",而後"覺他",最後達到"覺行圓滿"。
佛陀自覺了什麼呢?是自覺到自己的能量不夠、慈悲不夠、耐力不夠、智能不夠、心地不明、助人的悲心太少、給人的助緣不足、對眾生的苦難無力幫助。由於覺悟到自我的缺陷、自我的不足,因此發心解決現前的問題。有了自覺,就會自動自發,自我要求,自我解決;能自覺,能發心,學習必定更容易進步。
那麼在人生我們要自覺些什麼呢?略述如下:
一、自覺自己的能力不夠。自覺工作的能力、講學的能力、助人的能力、明理的能力都不夠,就如同菩薩常生起慚愧心,"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因為能力不夠,所以更要發菩提心,勇猛精進,以發揮最大的力量。
二、自覺對人有所不起。做人要經常感到對不起別人:對人沒能幫上忙、對人沒能有所利益、對他人的問題未能協助解決等。因為感覺對人不起,所以要發心、回向,付諸行動,才能真正幫助別人。
三、自覺自己的悲心不夠。人要經常自問:別人在貧窮困苦中,我能救助他嗎?別人在艱難危險中,我能幫助他嗎?別人在困惑迷惘中,我能助他心開意解嗎?別人在執著無明時,我能讓他客觀明理嗎?如果不能,就表示自己的悲心不夠,應該奮發圖強,完成自我。
四、自覺自己的願力不堅。人都懂得要思考:學問如何成就?做人如何成功?事業如何表現?能力如何健全?但要做到卻不容易。因為自己沒有堅毅的願力,沒有"不達目的誓不休"的勇氣,因此每當遇上困難,很容易就從前線敗下陣來,頹喪不已。因為有了這番自覺,所以要更加發心立願。
五、自覺待人不夠真誠。對於朋友,我有真誠地與他相處嗎?對於家人,我有真誠地協助他們嗎?對於同事,我有真誠地給予助力嗎?對於社會,我有真誠地貢獻心力嗎?即使對人不能有所幫助,也不能欺騙、應付,應當至誠表達。真誠是做人處事的根本,待人不誠,怎可怪人待我不好呢?
六、自覺耐煩不夠。做人做事應該要耐煩,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耐煩嗎?如果別人說話,我不耐煩聽,別人做好事,我不耐煩知道,麵對公共事務,我不耐煩合作,就會一事無成,所以要改善。
自覺的內容有很多。倘若沒有自覺,即使給你再好的東西,教你再多的道理,都沒有用。所以,人要不斷自覺,自覺才會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