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給心靈洗個澡> 第二節 摒棄消極心態
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挫折、失敗等不如意的事情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心愛的東西不存在了,付出了許多努力最終卻沒有收獲,甚至最親的人突然離去了,都會使我們體驗到悲傷、痛苦、甚至絕望,這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這些抑鬱和悲傷應該是短暫的,不能讓它們成為以後人生的主調。
◇ 改變自己對挫折的態
一個人如何看待挫折,直接影響著他的行動力,導致他的成功或失敗。挫折擺在麵前,就是一個殘酷的事實,除了接受它之外,另外該做的是,把它轉化成為一種助力,讓它支挎著自己,攀上更高的山峰。
剛剛步人社會的大學生在尋找工作時,總會因為資曆、相關工作經驗的缺乏,或所學與想從事的職業不同而處處碰壁,我們看看這樣一個例子。
卡溫一心想往廣告界發展,於是他寄出自己的簡曆,卻得不到任何一家公司青睞。不甘心之餘,他決定打電話去問個清楚:“為什麼不用我?”可能就是因為這股自信,使他獲得了工作機會,後來成為傳媒界的傑出代表。當他淡起當年的境況時,說:“我覺得自是屬於傳媒界的人,於是我寫信到各大廣告公司毛遂自薦,哪怕是倒水、清垃圾都無所謂,隻要能給我機會就行。”
有一位知名的演員,當初在大學將要畢業的時候,決心走入影視圈,但是缺乏相關背景的她,遲遲不知該如何打開這扇大門。後來她決心去拍些相片,四處散發自己的照片,以達到自我宣傳的效果,最後她終於成功了。
有一些人在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就會迷茫沮喪,但是另一種人會想盡辦法,去擺脫困境。一位任職人力資源公司的主管談到多年工作的經驗時說:“冷靜下來,總有辦法可想,很多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做不好比不做要好。”
中國台灣有個“草莓族”的稱號,用來形容20世紀60至70年代出的這群人。因為他們在工作上所展現出來的低抗壓性,遇到挫折時就放棄,如同草莓一樣,雖擁有光鮮的外表,但隻要輕輕一壓,整個形狀就被破壞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處理失敗的應變能力,不懂如何換個角度,改變自己對失敗的想法罷了。
一位業務員照例拜訪某公司,但他這次運氣似乎不太好,被擋在門外,他隻好把名片交給秘書,希望能和董事長見麵;秘書看他十分誠懇,便幫他把名片交給董事長,不出所料,董事長不耐煩地把名片丟了回去。很無奈地,秘書隻得把名片還給站在門外的業務員,業務員不以為意地再把名片遞給秘書: “沒關係,我下次再來訪,所以還呈請董事長留下名片。”
拗不過業務員的堅持,秘書硬著頭皮,再次走進辦公室;沒想到董事長這時火了,將名片一撕兩半,丟回給秘書。秘書不知所措地愣著,董事長更生氣了,從口袋裏拿出20塊錢, “20塊錢買他一張名片,夠了吧!”豈知當秘書遞還給業務員名片與銅板後,業務員很開心地高聲說:“請你跟董事長說,20塊錢可以買兩張我的名,我還欠他一張。”隨即又掏出一張名片交給秘書。突然,辦公室裏傳來一陣大笑,董事長,走了出來,“不跟這樣的業務員談生意,我還找誰談?”
拒絕是業務員每天都會遇到的情景,如果單是靠修養還是有泄氣的時候,即便超級業務員也有倒地不起的一天。能從別人設下的困局跳脫的人,都有一個本事,那就是逆向思考,當你不順著設局者的邏輯思考時,你才能出自己的招,去破解對手的招數。說是阿Q精神也好,通常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主宰大局的人。
我們轉變想法,就可以驅除失敗時所帶來的負麵傅緒。若讓負麵思考及恐懼侵蝕心靈,隻會讓整個世界剩下自我多礙和恐航麵已。可是。旦我們懂得如何控製自己的負麵態度,不讓其持續擴大,便也開始懂正麵思考,就可以將“棍子”轉變為“令牌”,使我們化不可能為可能。一切再令人難堪的事情,隻要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都會化為好事情。
◇ 巧妙地轉移壞情緒
一個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若是外界因素給我們帶來好心情自不必多說,如果帶來的是壞心情那就要格外當心廠,必須要及時消除掉,否則它會給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消極的影響。
美國有一個青年人,工作認真負責,辦事幹淨利落,工作能力:比較強,上司也很欣賞他,打算給他升職。但是,半年過去了,為沒有職位空缺,年輕人還是職位依舊。他對此非常不滿,耿耿於懷,說話腔調都改變了,對他人也頤指氣使,對看不慣他的同事大加斥責,和同事共事時,不斷地抱怨,不分場合地發泄他的壞情緒。後來他終於被上司調到了其他部門。
這種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好好控製的人,作為上司又怎麼可能對他委以重任呢?
很多人經常因為自控能力較弱而使許多怒氣和不滿情緒與自己如影形。在公司裏,同事覺得你像隨時都可能爆炸的炸彈,盡量繞開你的辦公桌。有人打電話給你,你莫名其妙地衝著話筒吼叫,然後不等對方兌完就把電話掛掉。一整天,你總是用雙手抱著頭,一聲不響地坐在那,工作懶得做,話也懶得說,辦公室的氣氛因為你的壞情緒而變得死氣沉沉。在家裏,你在壞情緒的影響下,對家人亂發脾氣,弄得家裏也充滿壓抑的氣氛……於是,你一個人的壞情緒傳染給了你周圍的很多人,你也一定意識到壞情緒帶來的麻煩,可是現在競爭激烈,你麵臨著各種不同的挑戰,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心情煩躁是自己難以控製的。在這種情緒籠罩下,你實在壓抑不住想向人發泄的衝動。於是你隻好再繼續承受壞情緒給你帶來的惡果,然後再“享受”著因惡果引發的壞情緒……如此惡性循環,你意識到結果的可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