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足部按摩基本常識 一、足部按摩的發展曆史
足部按摩的稱呼很多,目前尚無統一的名稱,有足部反射保健療法、足部反射區健康法、足反射療法、足穴按摩、足底按摩、足道、足心道、足療、捏腳、足趾按摩術等,但在國際上較通用的名稱是Renexology,即反射學或反射法。
人類發展史說明按摩治病遠遠早於用藥物。足部按摩是人類在不同地區先後逐漸認識並發展起來的一種古老而年輕的保健方法。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七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用砭石等器具按摩身體,從而減輕和消除病痛。古人大多赤足行走,這就是天然的按摩。在遠古時期,當人們高興時,就會在地上赤腳跳舞或在寒冷時使勁跳躍,他們發現跳舞後感到足底部發熱、身體舒服,能解除疲勞、振奮精神;當有某種疾病時,在跳舞或蹦跳、行走後又能緩解病痛,這就是足部按摩的啟蒙階段。
中華民族的文化曆史悠久,我國古代著作中對足部按摩有很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的足心篇就有對足底湧泉穴的論述。《靈樞·逆順肥瘦》中說:“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早就把經脈行走銜接與手足的密切關係論述清楚。5000年前稱之為“觀趾法”。《史記》中記載有上古黃帝時代名醫摸腳治病的記錄,可見足部按摩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流行。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也有“摩足心”療法。隋唐高僧智者大師在《摩河止觀》中有“意守足”的養生法。東漢名醫華佗的“五禽戲”也很重視足部導引術。在《華佗密笈》中有研究足部按摩的“足心道”,認為“五禽戲”的主要功效是“除疾兼利蹄足”,“逐客邪於關節”。
足部按摩法不單是我國獨有,4500年前著名的古埃及金字塔中有一幅奴隸為巴路王按摩足的圖,巴路王問:“為什麼這麼痛?”答曰:“疼痛之後你就知道效果了!”2000年前釋迦人在佛都留下的“佛足石”的足印上就有人體與足部相關聯的印跡,瑜珈術也保留和發展了足部按摩的養生特點。
足部按摩療法曆史淵源悠久,到了20世紀初出現足部反射區理論的研究,1917年美國醫生菲特·茲格拉德提出了人體區帶反射理論和人體區帶反射圖,繼而創立了足反射療法,獲得長足發展。與此同時,各國學者也相繼發表了關於反射區療法的論著。1980年瑞士籍華人吳若石神父將其在國外研究多年的足部按摩術又傳回到我國台灣省,他在《病理按摩法》一書的序言中說:“我確信這種方法是來源於古老的中國。”
從現代發現的各種不同的圖畫和雕塑可以確定,從遠古時代開始,世界各地的人們就已經逐漸認識到雙足與機體內部器官之間的關係,並運用了不同形式的雙足按摩以增進健康,20世紀80年代,《考古文物》中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韓信等人發表的《陝西佛足體係》一文,證明最古老、最早期的足跡圖是在中國,釋迦如來雙跡靈相圖是一個很好的曆史資料。另有資料記載,足部按摩自唐代流傳到海外,與國外的足部治療法進行了有機的融合於貫通,從而使足療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千餘年來,這一療法在美國、西歐、日本、東南亞等國廣為流行。1982年陳茂雄、陳茂鬆兄弟在台北市成立“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分會遍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1990年7月在日本東京舉行“若石健康學術研究會”;同年12月24日我國衛生部提出:“足部反射區按摩法是一種簡便易行、效果顯著、無副作用的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對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其現實意義。”1993年6月由中華預防醫學會組辦了“中國足部健康法學術交流推廣會”,並成立了中華醫學會足部健康專業委員會;7月在北京召開了“1993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全國研討會”。
近二十年來,隨著“崇尚自然,追求綠色”意識的勃起,使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過分依賴化學藥物產生的弊端,轉而尋求各種自然療法和替代療法,足部按摩療法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全麵推廣。中國古老的足部按摩,將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煥發青春,再創輝煌;隨著足部按摩的風靡全球,必將對增強人類體質和醫療保健事業起到積極的作用並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足底與人體各器官的關係
經國內外醫學專家對人類的腳進行的研究表明,腳的特定的部位與身體內部各髒器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係,足底存在著人體內髒器官的反射區,人體內髒若有疾病,就會在反射區上反映出來,按摩反射區,便能產生很強的刺激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病強身的效果。
中醫理論把人體內部的能量通路稱為“經絡”,經絡上的點——穴位,與該經絡所經過的內髒密切有關。在足底上連接著人體的12條經絡中的6條重要的經絡,即脾經、胃經、膀胱經、腎經、肝經和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