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足部按摩基本常識 一、足部按摩的發展曆史(2 / 3)

1、脾經——起於大趾內側,沿小腿內側邊緣向上,止於腋下的大包穴。這條脾經對胰髒、腸和泌尿、生殖係統發生作用,如果脾經發生異常,就會出現舌頭發硬、胃痛、噯氣等症狀。此外,也會引起腹瀉、便泌、失眠、全身乏力等症狀。

2、胃經——起於眼下方的承泣穴,沿頸部,循乳中線向下,再沿大腿經小腿外側,止於第2趾端。與胃經有關的疾病是胃功能降低以及頭痛。頭痛的部位是從前頭部至眼睛和後頭部。此外,往往會引起鼻衄、咽喉腫痛、腹脹等症狀。

3、膀胱經——起於睛明穴,上頭頂,下項,挾背兩旁5厘米下行,沿大腿後麵的膕窩的委中。它對膀胱發生作用。這條膀胱經在經絡中是最長的。因此,由於膀胱經異常而引 起的疾病也是各種各樣的。典型的疾病為呼吸循環、消化吸收、泌尿排泄係統以及眼睛疲勞引起的頭痛、鼻衄,腰、背、肩等的肌肉痛和關節痛等。

4、腎經——起於足心湧泉穴,經內踝沿大腿內側後麵上行,止於鎖骨下的俞府穴。它對腦、脊髓、神經係統、腎髒發生作用。這條腎經與腎上腺密切相關,成為人類活動的精力源泉。因此,如果腎經發生異常,就會導致身體疲勞、氣色不佳、咽喉腫痛、站起來時頭暈等症狀。

5、肝經——起於大足趾上方的大敦穴,止於上身乳直下期門穴。與這條經絡密切相關的是肝髒和泌尿、生殖係統。肝經異常引起的疾病,是腰痛、胸悶、呃逆、遺尿、小便不通、疝氣等,女性則多見腰痛以及煩躁不安。

6、膽經——起於頭部目外眥的瞳子髎,止於足部第4趾端足竅陰。與這條經絡密切相關的是側頭部、肩、體側部和膽囊。因此,膽經異常引起的疾病是口苦、目眩、偏頭痛、脅肋痛、臀部及腿外側痛等。

通過了解上述6條經絡的結構和作用,再觀察足底的變化,就可以知道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人體各器官的健康狀態,因此可以說,“足底是反映全身健康狀況的鏡子”。如果身體各部位正常,整個足底就非常幹淨。反之,如果人體某個器官患了疾病,或是內髒功能失調,足底馬上就會“陰雲密布”,與某器官密切相關的足底相應部位的形狀會發生變化,顏色異常。但是,如不了解這一點,則雖然發現足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也不會引起重視。

了解足底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後,就應該每天檢查一下自己足底的健康狀態。通過這樣的檢查,可以對疾病進行早期發現和治療。

(二)足與內髒的關係

中醫認為,足與內髒的關係非常密切。人體各組織器官在足部都有固定的相對應的反射區分布。若將一個人雙足並攏,便組成一個盤曲而坐的人的圖像(見圖-1)。人體各組織器官分布在雙足的反射區位置,是按照機體各組織器官的正常解剖位置排列的。

反射區具體分布規律可歸納為兩點:

1、足底是內髒,足背是軀麵,足內是脊中,足外是四肢,足跟是盆腔。

(1)足底是內髒,即足底的反射區代表髒腑器官,如心、肝、脾、肺、腎等。

(2)足背是軀麵,即足背反射區代表軀體和顏麵部,如肋、麵部等。

(3)足內是脊中,即足內側的反射區代表人體脊柱和分布於正中線上的器官,如鼻、膀胱等。

(4)足外是四肢,即足外側代表人體的上肢和下肢。

(5)足跟是盆腔,即足跟代表人體的盆腔部分,如睾丸、卵巢、尿道、陰道、子宮、前列腺、臀部等。

2、上下對應,頭部交叉,同左同右。

(1)上下對應,即從雙足足趾到足跟,對應人體頭部到臀部。也就是說雙足的拇趾對應人的頭部;雙足的腳掌對應胸部;足心對應腹部;足跟對應盆腔。

(2)頭部交叉,即人的頭部各器官的反射區都在腳趾上,但由於神經在頸部交叉向下,因此,頭部左側器官,其反射區在右腳上,右側的器官,其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左眼的反射區在右腳上。

(3)同左同右,即人體左邊的器官,其反射區在左腳上(如心、脾、降結腸、乙狀結腸),而人體右邊的器官,其反射區在右腳上(如肝、膽、盲腸、闌尾、升結腸)。另外人體左右對稱的器官在足部都有反射區(見圖-2),也是同左同右(如肺、腎、輸尿管等)。

足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位於人體最低位置,由26塊骨頭、33個關節、20條肌肉和l00多條韌帶組成,十分協調地承受著身體的全部體重,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