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1 / 3)

第八章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一個人的內心決定了他的命運。因為"心能地獄,心能天堂"。換言之,一個人去"天堂"還是去"地獄"要看他自己的決定。這就是說,我們對生活態度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生活的方向。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我們可以改變人生觀;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心境。畢竟我們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所發生的事情來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麵對生命的態度,與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無論麵對怎樣的人生,我們都始終保持生命的一份從容。即使麵對萬丈深淵,隻要你有抬一抬腿的勇氣,一切都沒有你想象中那麼可怕,當你跨過去的時候,當回頭望著這個坎坷的時候,你就是生活中的強者。

閃念66:坦然麵對生活的不幸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可能永遠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有些挫折、有些不幸,這是一種必然。人生,不過就是一個感受幸福與痛苦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無法避免的經曆這些。既然無法逃避,我們就應該學會去麵對和接受。

鄉下有一位陶瓷匠,聽說城裏人喜歡用陶罐,便決定燒製自己最好的陶罐賣到城裏。陶罐燒製好後,陶瓷匠雇來一艘輪船,準備將所有的陶罐都運到城裏。想到自己賣陶罐馬上過上富裕日子,陶瓷匠興奮不已。但誰也沒想到輪船中途竟遇到強風暴,風暴過後,輪船也靠了岸,船上的陶罐卻全成了碎片。

陶瓷匠非常沮喪,捶胸頓足之後,他又想,失去了那些陶罐本來就夠不幸,現在如果再因此不快樂遭賤身體,豈不是更加不幸?他決定也趁機到城裏好好玩幾天。在玩的時候,陶瓷匠卻意外發現,城裏人用來裝飾牆麵的東西很像自己燒製陶罐的材料。他便決定把那些陶罐碎片再砸碎,做成馬賽克出售給建築工地。最後,陶瓷匠不但沒有因陶罐破碎而虧本,相反,他因出售馬賽克而大賺了一把。

這個世界就像個多棱鏡一般,這一麵是不幸,另一麵可能就是幸運,如果能以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不幸就可以轉化為幸運。生活裏,隻要我們學會坦然麵對不愉快的事,抱著一種樂觀的態度,那麼一切的好運都會湧向你。

有一個年輕人,滿懷著大誌到外地經商,經過了三年的奮鬥,終於能夠有所成就,心裏一直夢想著衣錦榮歸光耀門楣的景象。不料,一場無情的大火把他三年的努力化為灰燼,美夢頓時成為泡影,傷心之餘興起了尋死的念頭。

他想找一個山崖從上麵跳下來,結束他這一事無成的一生。到了山崖,他發現已經有一個老人,在山崖上徘徊不決的走著.他好奇的走近問他,獨自一個人在此徘徊的原因,那老人告訴他:

"我本來有一個小康的家庭,一家四口和樂的生活著,不料,幾年前自己卻生了一種怪病,看盡了名醫都束手無策,花盡了家產也沒有一點起色,現在為了看好我的病,妻兒們連三餐都都得盡量節省,以籌措我的醫藥費,我成了家中的累贅,我想如果我死了,他們就可以不必再過這種生活了。"

聽了那老人的話,年輕人的內心感觸很多。

就在此時,不遠處有個乞丐,手中提著包子一跛一跛興高采烈的向山上走來。看他的樣子,好像趁著日暖時上山來走走玩玩的。那乞丐看見那二人,不介意的在他倆的旁邊席地坐了下來,一麵打開手中所提的包,一麵口中念叨:

"今天天氣真好,二位大哥興致真高,這麼早就來遊山玩水。"

近身一看才知道,這乞丐不隻是缺了一條腿而已,肩膀上還少了一隻胳膊,原來那包包子是綁在他的袖子上的.看了這情形後,那年輕人想了想那老人的情形,再想想自己,心中不禁盤算著:

"我不過是失去了三年奮鬥的結果,但我還年輕,還有機會再來一次,而那老人家,不過隻是暫時失去了健康,但他卻擁有孝順的兒女和賢惠的妻子;那乞丐,雖缺胳膊缺腿,無依無靠,卻自由自在的生活.比起他,我們實在是連死的資格都沒有。"

他就對那老人說:"我不想死了!我覺得我們兩還不是天下最可憐的人,我們不過是沒鞋穿而已,要知道世界上還有的人沒腳;沒腳的人都不願意死,沒鞋穿的人更沒資格去死。"

老人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邁著腳步和那年輕人一起下山去了。

生活中,無論你境遇多麼悲慘,你也不是最不幸最可憐的家夥,世界上比你更慘的人或許就在你身邊,隻不過他們比你更懂得珍惜,因而你在他們臉上看到的始終隻是燦爛的微笑。

曾有這樣一個孩子,因為疾病導致左臉局部麻痹、嘴角畸形,所以他的長相十分醜陋,說話也不流利,帶有口吃,而且還有一隻耳朵失聰,但他卻從來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也許,這個孩子注定是一個生活的強者,他比一般的孩子更快地走向成熟,他默默地忍受著別的孩子的嘲笑、譏諷的話語和目光,他自卑,但更有奮發圖強的意誌,當別的孩子在玩具中打發時間時,他剛沉浸在書本中,在他讀的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成人讀物,他卻讀得津津有味,因為他從中學到了堅強,學到了一種永不放棄的品質。為了矯正自己的口吃,他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說家,嘴裏含著小石子講話。看著嘴唇和舌頭都被石子磨爛的兒子,母親心疼地流著眼淚說:"不要練了,媽媽一輩子陪著你。"懂事的他替媽媽擦著眼淚說:"媽媽,書上說,每一隻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衝破束縛它的繭之後才變成的,如果別人把繭剪開一道口,由繭變成了的蝴蝶是不美麗的,我要做一隻美麗的蝴蝶。"

後來,他能流利地講話了。因為他的勤奮和善良,中學畢業時,他不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還獲得了良好的人緣,他周圍的人,沒有誰會嘲笑他,有的隻是對他的敬佩和尊重。

經過不斷地努力,他變得博學多才、頗有建樹。後來,他參加總理競選,他的對手居心叵測地利用電視廣告誇張他的臉部缺陷,然後寫上這樣的廣告詞:"你要這樣的人來當你的總理嗎?"但是,這種極不道德的、帶有人格侮辱的攻擊招致了大部分選民的憤怒和譴責。當他的成長經曆被人們知道後,他贏得了極大的同情和尊敬,他說的:"我要帶領國家和人民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的競選口號,使他高票當選為總理,人們因此親切地稱他為"蝴蝶總理"。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連任兩屆、跨世紀的總理--讓·克雷蒂安。

生活中的不幸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坦然麵對這些不幸。上帝並不偏愛任何人,身為一個人,我們都得曆經一些苦難,正好像我們也曆經許多幸福一樣。巴爾紮克有一句名言:"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形形色色的打擊。但隻要我們學會麵對生活中的不幸,就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跡。

閃念67:人生貴在擁有一顆平常心

人生有太多不平常的起起落落,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來泰然處之,才能夠感悟平常人生之無限魅力。

有一個關於禪宗的故事:

有個信徒問智能禪師:"您是有名的禪師,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智能禪師答道:"有。"

信徒問道:"是什麼呢?"

智能禪師答道:"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智能禪師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信徒問道。

智能禪師說道:"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智能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隻要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看來,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具備一定修養才能經常持有的,它屬於一種維係終身的處世哲學。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麵前,在奔波於家庭瑣事之中,如果我們能夠時常自我調節、讓頭腦清醒,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會從容地對待生活,麵對生活。既能保持一顆樂觀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能有一個舒心愉悅的生活環境,能夠做到喜不忘形、憂不消沉,始終平和、坦蕩、從容應對。

卡特的父親去世後,給卡特留下來了一大筆財產,他現在已經是一家資產達30多億美元的公司的董事長。然而,麵對豐厚的錢財,他表現的非常淡然,他對公司資產全麵盤點,以50年作基數,減去自己和全家所需,除去應付的銀行利息、公司支出、生產投資等等,然後拿出3000萬美元為家鄉建了一所大學,其餘的錢捐給了社會福利基金。對此,許多人都大惑不解,甚至說他瘋了。可是,卡特卻說:"對我來說,這筆錢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去掉它,就是去掉了我的負擔。"即使麵對經濟危機給公司造成2億多美元的損失,他在董事會上依然談笑風生:"縱然失去了2億美元,但我還是比你們富有10倍,我有多於你們10倍的快樂。"

卡特這種淡化過去的心態,給了人們一個有益的啟示:保持一顆平常心最重要。有些事情過後,不要自尋煩惱地記在心上,把萬千往事視為過眼雲煙,就能求得心安。

其實,人生活無論處在哪種環境之中,都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處世,有所得時,不會過分貪求;有所失時,不會過分煩惱;有了榮耀,不會過分驕傲;有了成功,不會得意忘形;失敗時,不會頹廢......如果我們時時處處用一顆平常心認真對待,不急不躁,冷靜看待麵前的一切,你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品味到生活純美的甘露。

閃念68: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在日常生活中,說到命運,我們常常聽到的說法是:"人的命,天注定。""命中隻有一鬥米,走遍天下不滿升。""生不逢時,命運不濟"等等。這些對命運的悲觀論調在不少人腦子裏已經根深蒂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人們的意識裏重新建立"命運在自己手裏"的觀念。

有一個年輕人,他認為自己自命運不濟,無論如何努力奮鬥都不能達到成功。有一次,他去拜訪一位禪師,問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

禪師說:"當然有啊。"

年輕人再問:"命運究竟是怎麼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奮鬥又有什麼用?"

禪師沒有回答年輕人的問題,但笑著抓起他的左手,說先給他看看手相,算算命。禪師先給他講了一通生命線,愛情線、事業線等諸如此類的話,接著對年輕人說:"把手伸好,照我的樣子做一個動作。"說完,禪師舉起左手,慢慢地且越來越緊地抓起拳頭。年輕人也照著樣子舉起左手,抓緊了拳頭。

禪師問:"抓緊了沒有?"

年輕人有些迷惑,答道:"抓緊啦。"

禪師又問:"那些命運線在哪裏?"

年輕人機械地回答:"在我的手裏呀。"

禪師再追問:"請問,命運在哪裏?"

年輕人如當頭棒喝,恍然大悟:命運在自己的手裏!

由此可見,隻有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的人生是失敗還是成功,是默默無聞還是光彩顯赫,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華盛頓郵報》是美國首都的第一大報紙,它以獨到的見解和勇敢求實的風格而聞名於世,白宮的高級決策者們,無不在每天伊始首先閱讀它。這家報紙的主人就是有著猶太血統的女強人--凱瑟琳·格雷厄姆。

當初,凱瑟琳是在丈夫去世後倉促接管報紙的,處處都是男人,這是凱瑟琳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好不得不對付會他們,因為他們辦事果斷,能說會道,有抱負、有遠見、信心十足,同他們相處很容易感到自己遲鈍。男人本來就夠難對付的了,何況他們又不是一般的男人,有時,看起來他們好像是用另一種語言講話,這使她感到驚恐,這使她感到自己不相稱,因為他們懂的比自己多得多。

凱瑟琳找到老朋友李普曼,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心情。李普曼建議她每天閱讀自己辦的報紙,如有的報道她不理解,幹脆把記者叫來,平心靜氣地在辦公室裏問一些問題,從交談中了解情況,把問題從專家們神秘的世界裏挖掘出來,展開討論,她逐漸了解到《華盛頓郵報》並不是一家特別好的報紙,一直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於是凱瑟琳決定改革。

報紙的興旺關鍵在於人才。希拉德利原是《新聞周刊》的主編,在凱瑟琳的丈夫買下這家雜誌之後,曾因一個女職員與菲爾爭風吃醋,兩人成為情敵。但當下,為了事業,凱瑟琳斷然把希拉德利安排到《華盛頓郵報》任副主編,並很快提升他為社長。希拉德利把一批普利策獎獲得者、最有才華的明星都聚集在自己周圍,組成了光彩奪目的記者群,《華盛頓郵報》煥然一新。到20世紀60年代,該報的財政預算由1962年的290萬美元提高到了730美元,工作人員增加了35%,報紙的頁數從56頁增加到100頁,發行量增加了15%,年利潤差不多是原來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