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念珍惜,一念失去--活在當下才是最幸福的
古人說:"井涸而後知水之可貴,病而後知健康之可貴,兵燹而後知清平之可貴,失業而後知行業之可貴。凡一切幸福之事,均過去方知。"等幸福過後才知道幸福的可貴,除了讓你懊悔不已,又怎能補救?人常在福中卻不知福,一山還望一山高,這是欲望無窮的表徵。古賢雲:"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唯有能惜福者,才能知足,知惜福才能領悟自己所需的並不多;能知自己所需的並不多,才能知足,能知足才能少欲;能少欲,才能安分;能安分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此即"有容乃大,無欲則剛"的道理。所以,學習古人的智慧,從今天起,做一個惜福的人,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閃念74:感謝生活的每一次饋贈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於心。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兒,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一窩蜂似的湧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麵包師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孩子,趕快去!"當依娃拿著錢回到麵包師那裏,並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隻有心懷感恩,我們才會生活得更加美好。
據傳印度一個偏僻的小鎮,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如果誠心祈禱,就會出現神跡。喝了泉水之後,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因在戰爭時期失去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來到了這裏。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家夥,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祂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生活中,隻有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才懂得珍惜,才會快樂。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己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我們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總有值得感恩的一切,不要責怪現實給予我們太少,問詢一下我們的心,是不是自己向現實要的太多,要得太理所當然了,忘記了得到的快樂,忘記了感恩。人之所以不開心,也就在於此。
生活中,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現在、過去和將來;感恩父母、老師和他人;感恩自己的努力和社會的恩賜。隻有這樣,我們的內心才會充實,頭腦才會理智,眼界才會開闊,人生才會贏得更多的幸福。
學會感恩,就會善待自己,更好的生活;學會了感恩,就會懂得寬容,不再抱怨,不再計較;學會感恩,我們便能以一種更積極的態度去回報我們身邊的人;學會感恩,我們會抱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學會感恩,我們會摒棄那些陰暗自私的欲望,使心靈變得澄清明淨......
閃念75:生活在不抱怨的世界裏
在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一些人在抱怨,可以說隨處就能找到時常抱怨的人--抱怨自己的人生有太多的不順,抱怨自己的住處很差,抱怨沒有一個好家庭,抱怨工作環境差,抱怨自己空懷絕技卻沒人賞識......抱怨的人們,一心仰麵向天乞求財富,卻從不低下頭來仔細想想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於是時間在怨天尤人中悄悄流逝,他們躊躇,苦悶,蹉跎歲月,最終一事無成。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新來的和尚都要對住持說兩個字,總結一年中的修行成果。這一年年初,寺院又來了一個小和尚。時間如梭,一晃到了第一年年底,住持問小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小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小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小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小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小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說的"魔",就是小和尚心裏沒完沒了的抱怨。這個小和尚隻考慮自己要什麼,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給過他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像小和尚這樣愛抱怨的人很多,他們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如意,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他的,社會欠他的,從來感覺不到別人和社會對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這種人心裏隻會產生抱怨,不會產生感恩。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和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隻有對生活心存感激,才會少一些煩惱,少一些牢騷,少一些抱怨,少一些不必要的仇恨,心胸才會開闊一些,生命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在古印度時期,有一個小和尚總是不停地向老禪師抱怨這抱怨那,老禪師感到非常厭煩。於是,有一天早上,老禪師派小和尚去取一些鹽回來。
當小和尚很不情願地把鹽取回來後,老禪師讓小和尚把鹽倒進水杯裏喝下去,然後問他味道如何。
小和尚剛喝了一口,就吐了出來,說:"很苦。"
老禪師笑著讓小和尚帶著一些鹽和自己一起去河邊。
他們一路上沒有說話。
來到湖邊後,老禪師讓小和尚把鹽撒進河水裏,然後對小和尚說:"現在你喝點河水。"
小和尚喝了口河水。老禪師問:"有什麼味道?"
小和尚回答:"很清涼。"
老禪師問:"嚐到鹹味了嗎?"
小和尚說:"沒有。"
然後,老禪師坐在這個總愛怨天尤人的小和尚身邊,握著他的手說:"人生的苦痛如同這些鹽有一定數量,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們承受痛苦的容積的大小決定痛苦的程度。所以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積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個湖。"
其實,生活中的幸福與困厄,並不在於降臨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如何去麵對。我們應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謝上蒼,不要對自己所擁有的感到不滿意,更不要對自己目前的境遇抱怨。不要抱怨生活,因為生活本來就該如此,好好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給我們的一切,哪怕是給我們的苦難,因為這都是一筆珍貴的財富。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頭老驢,掉到了一個廢棄的陷阱裏,很深,根本爬不上來,主人看它是老驢,懶得去救它了,讓它在那裏自生自滅。那頭驢一開始也放棄了求生地希望。每天還不斷地有人往陷阱裏麵倒垃圾,按理說老驢應該很生氣,應該天天去抱怨,自己倒黴掉到了陷阱裏,他的主人不要它,就算死也不讓它死得舒服點,每天還有那麼多垃圾仍在它旁邊。可是有一天,老驢決定改變態度,它每天都把垃圾踩到自己的腳下,從垃圾中找到殘羹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垃圾所淹沒,終於有一天,老驢重新回到了地麵上。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抱怨不能改變現有的處境和已成的現實,與其不停地抱怨生活,不如去改變生活的態度。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遂人意的事常有發生。如果我們因為種種挫折而不停地抱怨,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滋味?既然不可避免的事實已擺在你麵前,你就必須坦然麵對,加以接受並且適應它。
有句話說的好,"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要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於事無補,有時會把事情變得更糟。所以,不管現實怎樣,我們都不應該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並獲得幸福。
閃念76: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快樂
"知足者常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人生哲學,所謂知足,是種平和的境界。所謂常樂,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知足者常樂",不是說一個人安於現狀,沒有追求,沒有目標;而是說一個人懂得取舍,也懂得放棄,懂得適可而止。在這個物欲橫流、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雖然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體會到"知足者常樂"的意境呢?
一個沿街流浪的乞丐每天總在想,假如我手頭要有兩萬元錢就好了。一天,這個乞丐無意中發現了一隻跑丟的很可愛的小狗,乞丐發現四周沒人,便把狗抱回他住的窯洞裏,拴了起來。
這隻狗的主人是有名的大富翁,丟狗後十分著急,因為這是一隻純正的進口名犬。於是,就在當地電視台發了一則尋狗啟事:如有拾到者請速歸還,付酬金兩萬元。乞丐看到這則啟事,便迫不及待地抱著小狗去領那酬金,可當他路過一處時,發現所貼啟事上的酬金已變成3萬元。乞丐突然間停了下來,想了想又轉身將狗抱回窯洞,重新拴了起來。第三天。焦急的富翁果然把酬金又漲了,第四天又漲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漲到了讓市民們都感到有些驚訝時,乞丐這才跑回窯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隻可愛的小狗已經被餓死了,結果乞丐還是乞丐。這就是不知足的後果。
其實,人生在世,名利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就算你時時刻刻永不停息、永無止境地去追求和索取它,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相反,它還會給你帶來無盡的坎坷和煩惱。有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覺不幸福、不快樂,多半是由於我們的不知足。
有一位老先生經常對人說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這話傳到了稅務單位那兒,引起了稅務人員的注意,就派了一個人去調查他。稅務員問道:"請問你都有什麼財產?估價多少?"
老人說:"我有健康的身體,它使我不需要依賴別人照看自己,使我有心情欣賞飯菜的美味、花草的清香。"
稅務員問:"除了健康之外,你還有什麼財產?"
老人回答道:"我還有一個賢惠的妻子,每天把家布置得十分溫馨,有煩惱時總能得到她的安慰和幫助。"
稅務員疑惑地說:"還有別的什麼嗎?"
老人興奮地說:"我還有幾個孩子,都十分孝順、聰明而且健康。"
稅務員不滿地說:"你說你是最富有的人,那你難道沒有什麼房地產?銀行裏有多少存款?"
老人看了看她,微笑著說:"我擁有這些,難道算不上世上最富有的人嗎?"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看到了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可貴。知足使人平靜,安詳,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我們應該選擇知足,因為知足它會讓我們心地坦然,不背太多的思想負擔,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正常、坦然,所以知足的人總是笑對人生。
一位年輕人總是不停地抱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整日愁眉苦臉。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見年輕人這種愁容,就問到:"年輕人,你為什麼愁眉苦臉?難道你不快樂嗎?"
年輕人說:"我不明白我為什麼總是這樣窮?"
"窮?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為什麼你會這樣說?"年輕人問。
老人沒有正麵回答,反問道:"假如今天我折斷你的一根手指頭,給你1000元,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假如斬斷你的一隻手,給你1萬元,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翁,給你100萬,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000萬,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了100萬了呀。"老人說完就笑吟吟地走了。
看著老人離去的背影,年輕人恍然大悟,學會知足才會讓自己更快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健康的人生態度,它讓你用寬容的心態來對待人生,麵對生活,因為這種心態能讓你在生活上不貪婪、不奢求、不浮躁,從而達到心境平和而寧靜。就生命的本質而言,知足常樂充滿了平凡而又深奧的哲理,人人都應該深長思之。
閃念77:幸福就在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