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人道: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一經商得失策略 第三十五節 學會選擇:沒有最好,隻有更好(2 / 3)

鬆下在船場的五代店所學到的,遠不僅這些。在老板五代音吉的身上,他就學到許多。五代老板生意興隆、不斷擴展的生意經,也就是鬆下以後立業、發展的經營秘訣。

人生總是多少有些缺陷的,不可能有100%的幸運。同樣,人生也滲有好運降1臨,不會有100qo的不幸。就某一件事情來說,看似不幸,但其中卻可能有50%的好運氣。

對於這種生活觀點,鬆下以他自己的例子作說明。鬆下體弱多病,肯於努力工作,所以下麵的人都紛紛效法,積極工作,幹得相當賣力6道如果派某人去顧客那裏辦事情,人家就會認為這個人很了不起,能代替老板工作。以後倘是有機會,就會相當地照顧,成為公司最好的顧客。會如此,生意做好了,同時也培養了幹部。鬆下認為,鬆下電器能夠人才濟濟,有一個強有力的、完全可以獨擋一麵的幹部隊伍,和他自己的體弱多病很有關係。本來是不幸的事情,卻有50%成了莫大的福氣。

俗話說:"天下不予二物。"但從樂觀的角度可以說:"天雖不予二物,可是予一物。"敲炯就要特別重視這一物,小心地培養發展它。

不那麼做又會如何呢?我們經常被這些問題困擾著。但是,與其絞腦汁考慮那些問題,倒不如充實每天的生活,並且拚命地工作。鬆下說,這是他對年輕人的建議。

無論麵臨何種困境,絕不可抱著悲觀的心理。否則,就不能發揮出己的智慧,並且會失去準確的判斷力,對所有的事情都會感到一籌莫展。此時必須摒棄悲觀的念頭,並且以冷靜的態度追究原因。如此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以穩健的腳步向前邁進,開拓出一條屬於你的康莊大道。

工作如是,人生如是,生意又何常不更是如此?

2、棄取之道

"棄取之道"是宋人李防所撰《太平廣記》"治生"卷中首篇文章,記述了唐朝人裴明禮"治生"發跡,並入仕做官的事跡。文章記述裴明禮開始"治生"(古人把經商名稱治生)時,是個經營廢舊物小商人。由於他大量搜集廢棄物品,投入不大,經過整理加工出售後,贏利相當可觀,使其家產積累超過一萬錢。為了進一步發展,他就在都市的金光門外,買進了一塊未經開發的、沒人要的瓦礫之地。如何以極小的投入,把這些瓦礫整理幹淨呢?他采取了"懸筐標獎"的方法,使一些市井無聊的閑散人員來清理瓦礫垃圾,然後他又把事先搜集的各種果核撒在地裏。

一年之後,他把長出的雜果樹苗出售,又積累了一筆資金。接著,又在那裏修房蓋屋,築院壘牆。為了繼續綜合經營,他又在院子周圍蜜蜂,還在附近廣種花草樹木,使蜜蜂就近采花釀蜜。由於他一直樣綜合經營,該棄就棄、該取就取,收入一天比一天增加。後來,他入仕做官,官運亨通,不斷升遷,成為唐代貞觀之治的名臣。

明禮從一個收售廢品的小商販起家,不斷地"棄"、"取",從簡單的商業經營,轉變為從事生產加工、綜合經營的商人,既符合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經商名言,也符合當今產銷一體、購銷結合的新趨勢,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不論是從事商品生產的生產者,還是從事流通經營的經商者,都可以從裴明禮的"棄、取"之道中,汲取經驗。6史上的晉商深得白圭的"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真傳,他們總結出商諺:"屯得應時貨,自有賺錢時。""人叫人,觀望不前,貨叫人,點首即來。"這些商諺與白圭的話含義是異曲同工的。

明代山西蒲州商人王海峰就是一個善於"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的人。當時,有許多商人到淮浙、四川經營鹽業,他經過考慮之後,看中人們不願意去的長蘆鹽區。'

當王海峰決定去長蘆鹽區的時候,他跟家裏人發生了爭執。他的大哥對他說:"長蘆鹽區官僚顯貴、勢豪奸紳上下勾結,封鎖運銷,你能不能將鹽運出來還是一個問題,你怎麼能去做這種生意呢?"

王海峰說:"長蘆鹽區最近來了一個清官,據我了解,他在別的地方是以吏治出名的,那裏的現狀是會有所改變的,所以現在去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