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人道: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一經商得失策略 第三十五節 學會選擇:沒有最好,隻有更好(1 / 3)

第6章人道:學會選擇,懂得放棄一經商得失策略 第三十五節 學會選擇: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商界成大事者,沒有別的奧秘,更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憑借的是技一籌的過人眼光。有眼光的生意人懂得如何去選擇,因為選擇正確是I大事業的根本。精通此道的人一定會想盡辦法做大自己的事業。

1、好時看壞,壞時看好

的時候往往暗藏危機,壞的時候又往往蘊含生機。正如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一樣,把好與壞看得過於絕對,做生意就會做死。

在1998年長江集團周年晚宴上之李嘉誠說了一句自己的座右銘:"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這是他多年以來"趁低吸納,見好就收"策略的最佳詮釋。這正是李嘉誠人生修煉的最高界,也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歌德說得好:"一個人不能永遠做一雄或勝者,但一個人能夠永遠做一個人。"這裏,,"做一個英雄或勝者",指的便是"拿得起',時的狀態;而做'"一個人,便是"放得下"時的狀態。李嘉誠正是善於把地握"見好就收",使他在商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塑膠花為李嘉誠掘得第一桶金,使他成為"塑膠花大王",並使他賺盆滿缽溢。然而,物極必反。早在李嘉誠開發塑膠花之前,他就預見到塑膠花迎合社會發展的快節奏,隻能風行一段時間。人類崇尚自然,而塑膠花無論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長江公司擁有穩固的大客戶,作為塑膠業的"大哥大",自然不愁市場問題。但是整個行業走下坡路,最後走向萎靡,已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大趨勢。這樣,競爭勢必日益殘酷。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誠敲響警鍾。

1972年,塑膠業的從業人員達到香港勞工總數的13.2%;塑膠企業達3 359家。

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上了解到,歐洲北美的塑膠花已被掃地出門。國塑膠花市場,正轉移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而香港已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

對此李嘉誠早有心理準備,因為,他一葉知秋,見微知著,未雨綢繆。

李嘉誠深知"長江"在塑膠業的地位和信譽是無價之寶,因此,他采取一種無為而治的態度,讓其自由發展。

李嘉誠在那次原料危機中掛帥救業之後,就基本不過問塑膠花事務,而將主要精力和心血投注於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

識時務者為俊傑--李嘉誠正是這樣一位商界俊傑。'盛極必衰,月盈必虧"。道家的樸素辯證法,自然也適用於商業經中。因此,我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前景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受非人力所能為的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占盡先機。像李嘉誠這樣,他最早進入塑膠花領域,賺了一大筆錢後,審時度勢,流勇退,無論是進是退,都占盡先機。

我們由此得到啟示,該投入的時候就果斷地投入,該撤出的時候,就義無反顧地撤出,否則就會被窒息。

要記住,敢於放棄的商人才能前進。鬆下幸之助說過:"高明的槍手,他的收槍動作往往比出槍還快。"

鬆下常常就生意上的事談到人生,比如做的好好的一樁生意、一項事業陡生變故,怎麼辦?

鬆下認為,人生經常會發生事與願違的事情,所以倒不如每天全神注地過著充實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鬆下的童年經曆是非常坎坷的。他出生時家境貧寒,剛上到小學四年級就不得不離開父母,來到大阪,開始了個人獨立生活的曆程。

F有幸進入位居船場的五代自行車店,--幹就是6年,無論哪一方麵的學習都是十分出色的。鬆下能在要求極其嚴格的自行車店幹得非常順利,本身就說明鬆下具備生活的基本素質。對此,鬆下曾經評論說:"遇到不景氣的時候,正是發揮少年時代磨煉出來的素質和本領的時候。有這種少年曆練的人,和那些因悲觀而跌倒就爬不起來的人截然不同。這種骨氣,根植於少年時代,漸長而漸成。

"那麼,在什麼地方可以得到這樣的磨煉呢?自古以來公認的地方是大阪船場。同樣在大阪做事,想進入船場的商號,需要關係,更需要好:的素質,並不是輕易就能成功的,甚至還要進行考試。所以,大阪船場以說是人才濟濟了。這些本來天分不低的人,又加以數年嚴格的曆練,所形成的本領、骨氣,便是任何困難和不景氣所不能動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