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拭目論明清 雍正和血滴子的傳說(3 / 3)

談起,特務統治,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明朝的廠衛——東廠、西廠、內廠、錦衣衛等特務製度。其實,論起中國的特務和特務統治其實很悠久。最古老的據說是夏朝,按可以理解的觀點我們不妨認為:隻要人們在利益上產生分歧的時候,特務其實就會產生。

特務早已出現。《左轉》中就記載了夏朝利用特務套取的信息戰勝敵軍的記載(《左傳·哀公元年》少康使汝艾諜澆(諜《潛夫論》作誘),季抒誘豷。”豷,人名,即使其麻痹受其誘惑的意識)。《竹書紀年》對此有詳細的說明。那時,少康為王,過、戈兩個方國反叛。為了了解敵情、地形,夏王派遣汝艾和季抒到這兩個國家去進行情報刺探活動,同時收買敵國重臣。由此,汝艾和季抒成為我國“特務之祖”。

其後便是《呂氏春秋·慎大覽》記載的“奴隸丞相”伊尹的間諜活東。然而,這些還稱不上“特務統治”,史載第一個能夠被稱為“特務統治”的便是周厲王。厲王讓衛國的巫者監視反對他的人,一經查證便殺死。無論王公還是百姓皆是如此,由此國人相遇隻能用眼睛彼此打招呼。最終,厲王被再也無法忍受的國人推翻。周公、召公開始共治。這段曆史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詳細內容也就不介紹了。

第一個能稱得上“特務統治”的要算武則天,她命魚保家做了一個銅箱子,起名“銅匭”放在午門外,類似於今天的“舉報箱”。她號召:

所有人隻要發現不法事情就可以將告密信投入銅匭。地方官員必須保護告密人,不得詢問告密內容。告密者可給五品官,唐代官分一至九品,依一至三級衣紫,四至五級衣緋的製度,五品算是“高級幹部”,相當於今天的司、廳級待遇。來俊臣,就是因為告密有功,升為禦史中丞,為正五品。唐朝的宰相往往才三品,這麼輕易得個五品,來俊臣自然會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為武則天賣命。

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就是由告密者當上高官的典型。來俊臣還組織編寫了告密學方麵的百科全書——《羅織經》。專門研究怎樣無中生有、如何編造得天衣無縫。來俊臣每次出手,都發動幾十甚至幾百人在幾個地方同時告密,並提出各種不同的證據,令被告人百口莫辯。

其後,能夠稱得上“特務統治”的時期就是南宋初年,秦檜當政前後的十多年。最終,明朝“特務統治”達到了巔峰。明朝開創者朱元璋建立的特務網,主要由檢校和錦衣衛組成。其著名的特務頭子有高見賢、夏煜、楊憲等人。朱元璋說:“有這幾個人,譬如人家養了惡犬,則人怕。”

盡管,後來因為“特務統治”實在不得人心,朱元璋在洪武20年,曾焚毀錦衣衛刑具,並停止其詔獄權。但明成祖奪取帝位後,為鎮壓反對派,在錦衣衛中增設了南北鎮撫司,又在東安門北側設立了個東廠,由宦官掌管,中級官員由錦衣衛充當。然而,東廠人數太少。為此,他們便雇傭大批社會閑散人員,一群被稱作“青皮混混”的家夥作為辦事人員。由此,廠衛的密探僅京城就多達六萬之多,而吃俸祿的官員才兩萬多。上至朝廷大臣家中的妻妾爭風吃醋,下到民間瑣事、夫妻口角都是偵察對象。

明世宗初年,錦衣衛職專門針對政治上的反對派和民間宗教團體,對於民間的偵查放鬆很多。明憲宗成化13年(1477年),又增設西廠,特務活動的範圍已到了全國。明武宗正德年間,劉瑾又立內行廠。

清朝沒有大規模設置特務機關,隻有雍正建立過類似機構,因此,在曆史上雍正就比其他清朝皇帝更容易被人醜化,原因很簡單,令人討厭的事情你做過,別人都沒做過就你做過,顯而易見,你這個人很令人討厭。除此之外,雍正還幹過一件蠢事——風聞奏事。起初,清朝的地方奏章到京後都先交到通政司,經過審理後遞交。康熙覺得這種製度很容易讓人鑽空子,一些地方重要奏事很可能被耽誤,為此,他發明了“密折奏事”。

密折奏事的做法是:皇帝給親信大臣專折奏事的權利,專折不通過通政司,上麵不屑奏事者姓名,隻寫“南書房謹封”。奏事者將其交給太監,由其交給皇帝。後來,因為雍正做事比較威猛,許多人都很怕他。為了廣開言路,他好重:隻要你聽到什麼就可以舉報,可以不經過調查,隻要你告就行了。由此,許多人吃了冤枉官司。不少正直的人為此丟官甚至丟命。

在雍正朝,每個朝廷中高級官員身後都會有至少四五個同僚暗中監視你。由此,雍正標榜自己“朕勵精圖治,耳目甚廣”。這是雍正對於中高級官員的控製,與此同時,他對於自己看中的一些中低官員也會如法炮製。在雍正這個層麵,主要是一些信得過的官員、禦前侍衛、親信推薦的一些低層官吏等等。

俗話說得好,上行下效。雍正有中高級官員作為特務,那麼這些大特務為了完成好任務,自然會安排自己的中等特務。如此,下推特務體係也在無形中建立起來了。雖然,這可能是雍正不願意看到的。因為,清朝皇帝非常注重吸收明朝失敗的教訓,對於特務統治他們也持批評態度。但雍正無論是否出於有意,但特務統治在官場是出線了。而且,我們有理由,它也會向民間滲透。大批“文字獄”的出現,對於犯罪家庭成員、關係的掌握如此準確,沒有一定的組織規模是不可能做到的。也許,他們並非吃官飯,但像明朝那樣的青皮無賴總是有的。

超正經解讀雍正和血滴子

雍正皇帝和血滴子牽涉在一起,實屬冤枉,可以說是後人對他的一種抹黑。然而,這並不說明本人認同《雍正王朝》等弘揚雍正形象的觀點:即雍正是一位勤政愛民、忍辱負重全心為國為民的明君。從本文可以看出,本人更不認同雍正是一位自私自利、凶殘成性的暴君。那麼,雍正在我心中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呢?首先,我們不妨看看下麵的故事。

雍正四年,北京菜市口是人頭攢動,真個是人挨人、人擠人、人靠人、人彭人了。為何如此熱鬧?原因很簡單,殺人的地方熱鬧起來了自然是要殺人了。今天殺的人可了不起,一個是山西巡撫諾敏,一個是禮部侍郎科舉考試總考官張廷璐。可以說,二人都是朝廷的副二品大員,一個是省長,一個相當於外交部副部長。為何會被殺呢?一個因為全省官員互相串通貪汙國庫庫銀,一個因為科場舞弊賣考題。

鶴年堂今天非常熱鬧,按規定:每次行刑,鶴年堂都要搭席棚,備上豐豐盛盛的酒席。剛才,監斬官和劊子手們剛剛吃飽了喝足了。提著大刀,殺氣騰騰的出去了。等到了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十一點四十五分),陽氣最盛的時候開刀問斬。鶴年堂除了這個,還要在席棚內放上一張帶有“鶴年堂”字號的書案。桌上放著錫製筆架和朱筆等,等候犯人的光臨。

巳時將過,午時將來的時候,兩架裝著死囚的車便來了。道路兩旁圍觀的百姓們開始騷動,他們知道這兩個人是貪官汙吏,因此,將一切仇恨都放到了手中的破菜葉、爛蔬菜和水果上,紛紛投擲過去。諾敏和張廷璐被動的挨著打,沒有也不可能在顯示出過往的威風。估計,“再過二十年,老子又是一條好漢”的豪言壯語它們是喊不出來的,否則,他們說出來後死得更快,保不齊哪位熱血青年會上來給他們一板磚。

就在這紛紛擾擾不遠處,有一座高大的酒樓,樓頂上竟然烏壓壓站著一群人。當中一人,冷麵端坐。隻見他:身穿赭黃袍,上繡金龍盤繞,下繡海水江涯。腰橫玉帶,鑲嵌八寶,足登無憂履,雲圖薄底。兩廂站立文武大臣,各個麵帶各色神情。其中一人,渾身戰栗,打著哆嗦。這個人名叫張廷玉,今天被殺的張廷璐的三哥。他們的父親便是康熙的老師大學士張英。雍正知道他的心情肯定很糟,便命人賜坐。午時二刻已到,張廷玉的頭慢慢地了下去。雍正見狀眉頭一索,側頭問道:“張大人!”

張廷玉一聽,連忙站起。雍正衝著手下人一揮手,張廷玉的座位被拿走了。“張大人,你要看清楚些!”

張廷玉聞聽,體似篩糠般的顫抖。但刀斧手刀落的那一刻,他還是閉上了眼睛。

這個小故事,有人認為:充分證明了雍正帝懲處貪汙犯的手段多麼強硬。而有的人也得出了雍正多麼殘忍的結論。那麼,雍正到底是個什麼人呢?其實雍正很倒黴,他為政的時期正處於民族矛盾尚屬激烈的時期,康熙皇帝往年造成的官員腐敗、貧富差距造成農民起義頗多。雍正這種性格堅毅、好鬥的性格於此時出現對於清朝統治階級來說正是好雨。因為,此刻必須要出現一位強悍的的人物,否則,以“革新”手段應對的話。民族矛盾之火能否允許有這個時間就很難說。有時候,好事、正確的事情要看時機,時機不對好事也不會有好的結果。而這時,以“革命”手段為主體的雍正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就緩解了民間的對立情緒。

首先,雍正皇帝對於貪汙腐敗的官員下了重手。而貪汙曆來是民間百姓痛恨的行為,大殺貪官一項,恐怕就為當時的許多百姓拍手叫好。雍正反貪汙和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似,做得不但狠而且絕。不但貪汙者本人就是後代和親戚也不放過。他的心理很簡單:你不是貪嗎,我讓你子子孫孫受窮。他不但活人不放過,就是死了的貪官同樣不放過。雍正四年,廣東貪汙犯李濱、福建貪汙犯陶範(名字太不吉利了,“討飯”或“逃犯”)因為貪汙受賄、挪用公款等罪名畏罪自殺,雍正抄了他們的家,罰沒了錢財,令他們為奴。

其實,雍正這個辦法盡管在今天看來有些過,但卻有些道理。許多貪官之所以貪汙受賄就是為了讓子孫、親友得到好處,而且本人不貪家裏人反倒攛掇你去貪甚至先貪了拉你下水,雍正這麼做對付這些人的效果是明顯的。如果不這麼做,貪汙犯解決了,但貪汙犯的贓款卻很難追回。

經過對貪汙的懲治,自康熙末年國庫儲銀由八百萬兩增加到五千萬兩。當然,對於這個問題,秦暉也指出:這個數字偷換了概念,是用康熙六十年的最低點對比雍正十四年的最高點。但即使從雍正末年的國庫也有2400萬到3000萬兩來看,雍正的這個辦法也很大的抑製了貪汙問題。

盡管,本人對於雍正反貪汙表示認可,但很覺得今人對雍正的吹捧往往有些過了。有些人通過文學作品來了解雍正,而不是通過史料。然而,文學作品是可以虛構的,例如最為今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山西巡撫諾敏被殺,然而,真實多諾敏看《清史稿-列傳八十一》就可得知,諾敏在雍正三年就已經被罷官回家了,雍正十二年死。如果是被殺定然會有所體現,但顯然通過《清史稿》確認,諾敏病死的幾率為先。再說張廷璐,影視劇、小說是死於雍正四年,可真是的張廷璐卻死於乾隆12年,壽享73歲。

在對待官員薪酬較低問題上,雍正也實現了“耗羨歸公”,官員按級別從中提取“養廉銀”,對於工作好的官員給與獎勵。

其次,雍正勤政是很顯然的。例如有統計說雍正在位留下的朱批奏折達35000多件,每件平均千字左右,也就是說,每天批寫奏章的字數就達8000多字。

再次,雍正繼承了康熙年間的打擊縉紳勢力的行為,大大的彌合了貧富差距。雍正實行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行為,和順治康熙初年的“奏銷案”實質是類似的。然而,康熙即位後認定,縉紳是統治者的盟友,便逐漸放棄了打擊民間縉紳勢力。這也為康熙年間清朝的統治平穩帶來了保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縉紳在民間的潛在統治已使得民怨較大,且對於財政收入帶來了不利因素。縉紳往往通過自己的身份,把該交稅的人進行隱瞞,從而使全靠“人頭稅”過活的封建統治者的國庫大大空癟。

再說,“攤丁入畝”,即使作為“並稅式改革”的它,曆史上施行過多次,而且來源於明後期的“量地計丁並為一條”,甚至有了小名兒“清代一條鞭法”,而且康熙年間,也在廣東、四川等地進行過推廣。但是,雍正卻把它的效果展現了出來。

然而,雍正的文字獄確實造成了大量冤案、對於中國文化的嗆殺也非常明顯,說康熙是暴君也並不為過,說他是明君則言過其實,按我的理解他其實是一位“對當時民眾、對清朝統治做出過很大貢獻的強悍君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