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翁同龢與李鴻章 支持維新
翁同龢與李鴻章對清末的情勢都有一定的清醒認識,但曆史的局限性,使他們的努力都化作了泡影。
1.李鴻章遺憾離世
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使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從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了列強瓜分蠶食的目標。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一定的認識,積極呼籲並推進政治製度的改革,這就是戊戌變法運動。
後來,李鴻章先後訪問德、荷、法、比、英、美、加幾個國家,由於是親身遊曆,因此他對西方的社會製度產生由衷的稱讚,並在演講中一再疾呼:"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
回國以後,麵臨如火如荼的戊戌變法運動,李鴻章慨然自許"維新之同誌"。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康有為、梁啟超被迫流亡海外,慈禧太後一再下令捕殺康、梁餘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堅決不做劊子手。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李鴻章、奕劻代表清朝政府簽署了《辛醜條約》,賠款四億五千萬兩。
條約簽署兩個月以後,被李鴻章視為強援的沙俄政府再次發難,提出了"道勝銀行協定",想要趁機獲得更大的權益,並威逼李鴻章簽字。氣惱交加的李鴻章嘔血不起,不久便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走完了其七十八歲的人生曆程。
2.翁同龢在落魄憂傷中故去
甲午戰爭的慘敗直接導致的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政治來說,是一次空前深刻的政治變革。此時的翁同龢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積極向光緒皇帝推舉康有為等進步人士,因此他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
翁同龢力主變法維新,為光緒皇帝擬定並頒發了戊戌變法的綱領性文件《定國是詔》,從而掀開了百日維新的序幕。
由於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翁同龢因此被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太後憤恨未消,再次下令將翁同龢革職並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員嚴加管束。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翁同龢被慈禧趕出了北京城。返回家鄉常熟後,翁同龢開始了半隱居的生活。在家鄉落魄憂傷的日子裏,他的很多門生故舊"分俸見贈"。
公元1904年,飽經滄桑的翁同龢,滿懷著抑鬱與淒愴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