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鄧斯坦伯城堡(3 / 3)

慶祝儀式結束後,新騎士有時候會進入教堂,把劍放在祭壇上,象征著把它獻給神聖的教會。如此一來,現在他便是一個騎士了,騎士階層的一分子。戰馬被套上全部裝備領到他的麵前。他一坐上馬鞍,就有人把標槍和盾牌遞給他,他把馬騮一圈後,就向一個靶子發動攻擊。

這個靶子是一個假人,由鎖子甲製成,覆蓋著一個盾牌,被放置在一根樁上。有時候有不止一個靶子需要新騎士去擊倒,這是為了讓測試變得更難更有趣。而這種演示的高潮是用標槍和盾牌進行的模擬戰鬥。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情況下,騎士還是在戰場上授予的。

1167年,威廉·馬歇爾由其讚助人和較年長的親戚坦卡維爾的威廉(William ofTancarville)在亨利二世和法國的路易七世戰爭期間授予其騎士地位的,後者是諾曼底的世襲管家。在他帶著援軍去德林康特(Drincourt)幫助伊尤公爵的路上,威廉管家召集了其指揮下的諾曼貴族來舉行授爵的儀式。

威廉·馬歇爾披上一件新的鬥篷,站在他的親戚麵前,後者為他佩戴上一柄寶劍,並給他實施擊打儀式。幾年以後在1173年,威廉·馬歇爾自己也同樣為亨利二世的長子小亨利授予騎士地位,以便為戰鬥作準備。

亨利將寶劍交給威廉,說:"我希望這個榮譽來自上帝和您。"在亨利的隨從以及集結在一起的貴族和騎士的麵前,威廉佩戴上了寶劍。威廉給予這個年輕人一個吻,而不是擊打。用威廉的傳記作者的話來說:"因此,他(指小亨利)便成為一個騎士了。"在40多年以後,威廉為另外一個王室人物舉行授予騎士的儀式,這回是9歲的亨利三世,在其舉行加冕禮之前。

本來騎士這個詞的意思僅僅是指一個騎在馬上戰鬥的武士,不過即使在其最初的階段,這個詞也意味著階層的優越性,因為隻有一個有一定身價的人才能夠買得起一匹馬。

在12世紀,參加十字軍的聖殿騎士團的建立促成了騎士身份的正規化以及它跟基督教的聯係。一個聖殿騎士穿一件鮮明的白色鬥篷的製服,並發誓遵循一種從奧古斯丁和本篤會僧侶那裏借鑒來的規則。

因此,從社會地位上來說通過軍事職業,從經濟上來說通過擁有馬匹和武器,從職務上來說通過一種宗教神聖性的浸染,騎士又是貴族階層的一個成員。

隱藏的背後:從戰馬之上到失去佩劍騎士戰馬的起源仍然是一個謎。有些地方,騎士的馬是從阿拉伯種馬繁殖而來的,這些馬高大強壯,能夠承受衝鋒戰鬥,這種戰鬥使戰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法國東北部是封建製度的搖籃,那裏以養馬業而聞名,這並不是巧合。後來的佩爾什馬(Percheron)和比利時馱馬都是中世紀戰馬的後裔。

隨著武裝騎馬的騎士之間的衝突日益增多以及意大利人引進的弓弩被采用後,有必要進一步改善裝甲,而12世紀的逐漸增長的財富也使這樣的改變成為可能。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期的圓錐型、臉部敞開的頭盔被一種覆蓋頭部、臉部和脖子的巨大的罐式頭盔(pothelmet)所替代。而老式的鱗甲被鎖子甲所替代,這種鎖子甲由相互套住的鐵圈所製成,重達40多磅。

經過整個12世紀,在騎士階層裏的排外傾向逐漸增長。弗裏德裏克·巴巴羅薩(德國皇帝)以及很可能還有其他的君主禁止農民成為騎士或攜帶刀劍,到了13世紀,騎士貴族從理論上來說已經是一個封閉的階層,跟社會的其他階層區分開來。

在一個騎士故事裏就這樣告誡道:"啊,上帝!一個好的騎士使一個流氓的兒子成為騎士,他所得到的回報是多麼糟糕!"不過,詩人的告誡本身就證明流氓的確可以在12世紀成為騎士,在13世紀,這個過程幾乎很普遍了。其主要的原因是商人階層的財富的增長。祖父創立一個生意,父親擴大這個生意,兒子繼承一筆財富。這樣的一個兒子也許會購買鄉間的地產以便從中得到一個貴族名號。他能夠承受開銷很大的娛樂活動,能夠賄賂大貴族,如果他願意的話,可以被封為騎士。

由此,他的子孫也是騎士。那些大貴族不是試圖去壓製這種習俗,相反,他們無視如巴巴羅薩那樣的禁令,而采取明智的做法,通過為騎士身份收取固定的費用來把分封騎士規則化。

然而到了13世紀,法國在路易九世建立和平的秩序以後,許多騎士沒有了用武之地。大量的騎士去東方加入了兩個十字軍團體: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其他人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跟薩拉森異教徒去戰鬥。不過也並非總是如此,即便是西班牙騎士中的傳奇英雄熙德(Cid)也有很多時間在為異教徒服務,為薩拉貢薩(Saragossa)的摩爾人國王進行跟基督教君主的戰役。

貧窮的騎士依賴他們的寶劍來謀生,誰是雇主關係不大。"吉拉爾騎士"描繪了和平來臨後騎士的悲慘畫麵--他收入斷絕了,貸款人追在後麵討債。吉拉爾和妻子在鄉間遊蕩,遇到了一些已經重新發達起來的商人,他們受益於和平,而和平毀了吉拉爾。

吉拉爾夫婦覺得應該謹慎從事,便隱藏了吉拉爾的身份。他的妻子告訴商人們他已經死了。"感謝上帝,"一個商人說,"他一直在製造戰爭,我們因為他而受了很多苦。"吉拉爾被激怒了,他希望能夠用寶劍狠狠地一擊來把這個家夥砍翻,可是他已經沒有寶劍了。

在和平年代無利可圖的時候,隻有一項可能會有收獲的行動,那就是比武大會。從曆史上來說,比武大會是從古老的異教時代的運動中發展而來的,跟許多其他的異教的製度一樣,被中世紀早期的人們接收過來,並被加上了基督教的色彩。

到13世紀,比武大會已經發展出了其自身的規則和程序。大領主和王侯為了自身和朋友的娛樂以及為了誇耀財富而組織比武大會。比武大會的一個主要特征是來自不同地區的騎士組成團隊進行模擬戰鬥。傳令官被派往鄉間各地宣布比武大會的消息。在指定的日期,騎士們穿上盔甲,騎上戰馬,在一個平整的草地的兩端排列成行。待傳令官一聲令下,兩股人馬開始相對衝鋒。戰場周圍是開放的,因為一個團隊被擊敗逃跑後,另一個團隊就像是真正的戰鬥一樣,會一直追逐到森林和溪穀中去抓俘虜。

戰鬥結束後,被擊敗的騎士會跟俘虜他們的人商量安排贖金,通常是將馬匹和甲胄折成金錢來支付。威廉·馬歇爾就是跟另外一個騎士在法國巡遊了兩年後參加比武大會。在10個月的時間裏,他共抓獲了103個騎士,從贖金中贏利頗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