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聖耶魯米大教堂--為熱衷航海的王子而建
在葡萄牙的首都裏斯本佇立著一座叫聖耶魯米的大教堂,和其他教堂有所不同,這座教堂是葡萄牙國王馬努埃爾為他的愛子恩利克王子建造的禮拜堂。
聖耶魯米大教堂位於裏斯本港的入口處,和諧的外表、獨特的風格和優美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被譽為是葡萄牙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並於198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517年大教堂正式建成,修建之初名為"貝倫聖母院"。以後又經過了不斷擴建,最終形成如今規模龐大的教堂建築群。
聖耶魯米大教堂用大量石灰岩砌成,由修道院和教堂組成。教堂為博依塔克和卡斯蒂利奧等人設計建造,整體類似一個方形庭院,邊長55米,內有雙層長廊,底層柱與柱之間砌成拱形門狀。上層是房間,柱與柱之間有一拱形落地窗,與下方的拱門連為一體,整齊排列。每根柱子上麵都飾有圓錐形尖頂。長廊盡頭是兩座多邊形塔樓守護,五層,圓錐尖頂上立有十字架。與塔樓毗鄰的是一座雙層大樓,樓上、樓下全為房間,屋頂上蓋有一座兩層穹頂多邊形塔樓,下半部鏤空,上半部封閉,頂上有一個小球形飾物。城樓的建築可以看出明顯受到了伊斯蘭教建築風格的影響。院內餐廳圓頂也美觀大方,牆上飾有人像寶石瓷磚。
教堂大殿長92米,寬25米,被六根細長的八角柱隔成了三個跨間。後堂長29米,寬19米,高25米,由兩根柱子支撐。麵積頗大的唱詩台位於門口,台上排列著雕鏤木椅和祭台,新馬努埃爾式的瓦斯科?德?伽馬和卡蒙斯的遺骨放在唱詩台下。教堂另一個特點是以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雕像而馳名世界。從護牆到教堂尖頂,自下而上由疏漸密地布滿了各種雕像,它們與飛簷上的基督騎士團的十字架渾然一體。兩側有整個的雕像群。拱門有1517年古特雷內在葡萄牙創作的第一件作品,即國王馬努埃爾和王後瑪麗婭的雕像,彌為珍貴。兩側還有不少哥特式雕像。1572年馬努埃爾的棺柩也移於教堂內。教堂不僅有偉大的建築和文物,庭院中的奇花異草同樣展示著教堂的別致。
葡萄牙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稱作盧西塔尼亞。14世紀初,在迪尼斯國王統治時期,葡萄牙開始海外擴張。到了15世紀中葉,隨著航海技術的日益成熟,葡萄牙出現了一位航海家恩利克。1415年,20歲的恩利克王子參加了葡萄牙人對休達城的探險,從此迷上了航海事業。
恩利克為葡萄牙王子。1419年,他在薩格裏什建立了自己的小宮廷。他對權力沒有野心,很少去裏斯本宮廷,在激烈的王室爭權奪利鬥爭中置身事外。他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航海探險事業上。在薩格裏什,他成立了一所非正式的野地學校,來傳授航海知識。他與助手搜集和研究了水手與旅遊者的記述,派遣船隻,開始了他航海探險的曆程。
盡管他從來沒有進行過長距離的航行,但是組織了多次海上探險活動,葡萄牙航海發現取得的成就震驚歐洲。數百年以後,他被人們稱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航海家。恩利克不僅為葡萄牙人所景仰,而且受到歐洲人的尊敬。歐洲人尊稱他為航海家,葡萄牙人則親昵地稱呼他恩利克王子和航海王子。他對人類的貢獻遠遠超過一位航海家的豐功偉績。葡萄牙曆史學家雅依梅?科爾特桑說:我們不能忘記這一事件的世界意義,因為它與過去有聯係,也就是說,葡萄牙人從其他民族以往的經驗中得到了啟迪,它的後果是對新人類的誕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王子愛航行
提起曆史上地理大發現的大航海時代,首先應該提到的是歐洲小國葡萄牙的遠航事業;提起葡萄牙的航海事業,首先應該提到的則是葡萄牙國旗上那一片綠色所代表的恩利克王子。恩利克王子終身未娶,他性格嚴謹而堅定,生活樸實,但對於航海事業卻有著無比的熱情。恩利克是葡萄牙曆史上最為雄才大略,富有戰略眼光的領袖。在窮其一生對航海事業的不斷追求中,恩利克王子獲得了航海家恩利克的稱號。
葡萄牙最初是作為卡斯提爾王國公主的嫁妝而分裂出來的,其國名在拉丁語裏,原意是"溫暖的港口"。葡萄牙的陸上國境線全部與強國西班牙相鄰,幾乎沒有任何發展空間。那裏土地貧瘠,物產有限,唯一可以依靠的也隻有其"溫暖的港口"。到15世紀,葡萄牙人口已經達到150萬左右,人口的膨脹要求更多的資源,而他們唯一的出路隻有向海上發展。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正是被後世稱為"航海家"的恩利克王子。
恩利克王子生於1394年,父親是葡萄牙國王若奧一世。據說他誕生時的星象預示他"必將進行偉大而高貴的征伐;他必將發現他人無法看到的神秘的東西"。
恩利克從小學習戰略戰術、外交藝術、國家管理等"王子必修課",除此之外,他還博覽群書。以增加知識。恩利克向往曆險、戰鬥的生活,同時,他又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他看來,到未知的地域探索並把基督教帶到那裏是一個基督徒的職責,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確是這樣做的。
1414年,這位傳奇式的年輕王子向其父建議攻打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由摩爾人控製的休達城。父親命他親自率領葡萄牙士兵和英國士兵渡海攻城。在這次戰役裏,恩利克王子采取了聲東擊西的戰略,出其不意占領了休達城,並成為休達的總督。
休達一戰勝利後,這位極有可能成為陸上英雄,在戰場上馳騁風雲的青年王子最終卻沒有投身於陸上事業,而是投身於當時的傑出人物都不屑一顧的航海事業。休達是大航海世代耳熟能詳的名字,這個小城扼守直布羅陀海峽已經六個世紀,在這裏,恩利克收集了有關西非的一些真實可靠的消息。他了解到,在阿特拉斯山脈以南有一片撒哈拉大沙漠,在這片沙漠中存在著一些有人居住的綠洲。休達城的原住民摩爾人常常派出商隊穿過沙漠走到一條大河旁,在那裏開采黃金和掠奪黑人奴隸。在西非的這條沙漠地帶以外確實有兩條河流:一條向西奔流,名叫塞內加爾河;另一條向東奔流,名叫尼日爾河。15世紀時人們把這兩條河弄混了,甚至認為它們與尼羅河相通。然而這些消息在航海家恩利克王子的心目中與《聖經》中記載的奧菲爾地區神話傳說交織在了一起。所羅門國王曾在此地開采黃金來建造耶路撒冷的教堂,這些錯誤的認知卻激發了恩利克無盡的向往。
由於西歐那時普遍缺乏金銀,葡萄牙尤其如此,所以,開發這一黃金貿易的可能性引起了恩利克王子的興趣,他決定無論如何要想辦法沿海路到達這個富有黃金和奴隸的國家。
從休達歸來後,恩利克王子便一心一意地投身於航海事業。他遠離豪華舒適的宮廷,放棄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並謝絕英、法、德、意等國的邀請,獨自搬到了葡萄牙西南角荒涼的阿爾嘉夫省薩格裏什的海軍兵工廠住下,著手準備對非洲西北部的探險。為達到這個目的他終生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在40年中派出了一個又一個探險隊,對非洲的大西洋海岸進行探尋,以求獲得黃金和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