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苦惱和創造的歡欣(1 / 3)

追求絕對,原是一種植根於人性之中的不尋常的激情,哲學家把這種激情轉變成深沉的思考。然而,原動力仍然是激情。倘非出於對人生的愛,追求絕對有何意義?而且,絕對是不可能在有朝一日求得的,它隻存在於追求的過程之中,而追求是不能沒有激情做動力的。哲學隻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智慧永遠是尋求的對象。可惜我們常常看到,曆史上的大哲學家,盡管他們年輕時都是受了激情的推動而走向哲學,可是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體係,便自以為達到了絕對,喪失了追求的熱情。這種情形在黑格爾身上尤為明顯。當然,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尤其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不乏生命的激情。可是,當他宣布絕對在他那一套概念的邏輯演繹中實現了自身之時,哲學在他手中便失去了生氣,用尼采的話說,成了概念的木乃伊。尼采之所以厭惡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體係哲學,就是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哲學遠離了生命的源頭,違背了哲學誕生時愛智慧的真話,走上了歧路。他要正本清源,使哲學重新關心人生,對人生的種種根本問題做出回答。為此他創立了他的富有詩意的生命哲學兼文化哲學——酒神哲學,酒神精神成為貫穿尼采一生全部哲學創作的主旋律。

要理解酒神精神,我們首先得記住,把尼采推上哲學思考之路的並非單純的學術興趣,而是對人生意義的苦苦尋求。青春未必全是甜吻和鮮花。有這樣一些敏感的心靈,對於它們,青春意味著平生第一次精神危機,意味著某種幻滅和覺醒。似乎毫無來由,青年尼采突然對周圍那種喧鬧而又單調的大學生生活產生了隔膜感,他也絕不能忍受擺在他麵前的做一個古典語言學學者的前途。不,他不能被某一種專門學問占有,在一個小角落裏畸形地生長。他熱愛人生,他要解這個人生之謎!——正是在這樣的心情下,他接觸到了叔本華的哲學。如果說有的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麼,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對於尼采就是這樣。這本書試圖解釋人生之畫的全部畫意,正合尼采對哲學的要求,因而於尼采有了不可抵禦的魅力。

人生自有其悲劇性方麵,一種深刻的人生觀是不應加以掩蓋或回避的。可是,許多世紀以來,悲劇意識似乎在歐洲消失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依仗著基督教和科學兩大支柱,似乎平靜而樂觀。基督教用靈魂不死的信仰來掩蓋人生必有一死的悲劇性質,用彼岸世界來為塵世生活提供虛幻的目標和意義。科學則引導人們注重外部物質世界,浮在人生的表麵,回避人生的悲劇性方麵和對人生意義的根本性發問。

文藝複興以來,歐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已逐漸解體。上帝死了,宗教的慰藉不再能把我們帶進絕對的境界,生命的苦惱重新折磨歐洲人的心靈,要求哲學加以正視。叔本華是近代德國第一個正視生命的苦惱的哲學家,他認為要擺脫生命的苦惱非拋棄生命本身不可,自我與絕對相結合的唯一方式是自我的絕對不存在。這實際上是否認哲學在人生根本問題上能夠提供智慧。

追求絕對,原是一種植根於人性之中的不尋常的激情,哲學家把這種激情轉變成深沉的思考。然而,原動力仍然是激情。倘非出於對人生的愛,追求絕對有何意義?而且,絕對是不可能在有朝一日求得的,它隻存在於追求的過程之中,而追求是不能沒有激情做動力的。哲學隻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智慧永遠是尋求的對象。可惜我們常常看到,曆史上的大哲學家,盡管他們年輕時都是受了激情的推動而走向哲學,可是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體係,便自以為達到了絕對,喪失了追求的熱情。這種情形在黑格爾身上尤為明顯。當然,在黑格爾的著作中,尤其是在他的早期著作中,不乏生命的激情。可是,當他宣布絕對在他那一套概念的邏輯演繹中實現了自身之時,哲學在他手中便失去了生氣,用尼采的話說,成了概念的木乃伊。尼采之所以厭惡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體係哲學,就是因為在他看來,這種哲學遠離了生命的源頭,違背了哲學誕生時愛智慧的真話,走上了歧路。他要正本清源,使哲學重新關心人生,對人生的種種根本問題做出回答。為此他創立了他的富有詩意的生命哲學兼文化哲學——酒神哲學,酒神精神成為貫穿尼采一生全部哲學創作的主旋律。

要理解酒神精神,我們首先得記住,把尼采推上哲學思考之路的並非單純的學術興趣,而是對人生意義的苦苦尋求。青春未必全是甜吻和鮮花。有這樣一些敏感的心靈,對於它們,青春意味著平生第一次精神危機,意味著某種幻滅和覺醒。似乎毫無來由,青年尼采突然對周圍那種喧鬧而又單調的大學生生活產生了隔膜感,他也絕不能忍受擺在他麵前的做一個古典語言學學者的前途。不,他不能被某一種專門學問占有,在一個小角落裏畸形地生長。他熱愛人生,他要解這個人生之謎!——正是在這樣的心情下,他接觸到了叔本華的哲學。如果說有的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那麼,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對於尼采就是這樣。這本書試圖解釋人生之畫的全部畫意,正合尼采對哲學的要求,因而於尼采有了不可抵禦的魅力。

人生自有其悲劇性方麵,一種深刻的人生觀是不應加以掩蓋或回避的。可是,許多世紀以來,悲劇意識似乎在歐洲消失了。歐洲人的精神世界,依仗著基督教和科學兩大支柱,似乎平靜而樂觀。基督教用靈魂不死的信仰來掩蓋人生必有一死的悲劇性質,用彼岸世界來為塵世生活提供虛幻的目標和意義。科學則引導人們注重外部物質世界,浮在人生的表麵,回避人生的悲劇性方麵和對人生意義的根本性發問。

文藝複興以來,歐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已逐漸解體。上帝死了,宗教的慰藉不再能把我們帶進絕對的境界,生命的苦惱重新折磨歐洲人的心靈,要求哲學加以正視。叔本華是近代德國第一個正視生命的苦惱的哲學家,他認為要擺脫生命的苦惱非拋棄生命本身不可,自我與絕對相結合的唯一方式是自我的絕對不存在。這實際上是否認哲學在人生根本問題上能夠提供智慧。

當尼采以研究希臘悲劇開始他的哲學生涯時,他正是受了叔本華的影響,自覺地把生命的苦惱作為他的哲學思考的主題。但是,他不滿意於叔本華否定人生的消極答案。以尋求人生意義為使命的哲學,卻教導人們否定人生,這不是對於哲學智慧的諷刺嗎?他第一要承認人生的悲劇性,從而與基督教的虛假樂觀主義和科學至上的膚淺樂觀主義相反對,第二要戰勝人生的悲劇性,從而與叔本華式的悲觀主義相反對。他從希臘悲劇起源於酒神祭這樣一個藝術史事實中引申出了他的根本性結論:用酒神的智慧來戰勝生命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