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地棲居(1 / 2)

毫無疑問,人為了生存,對待自然的技術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須限製技術的施展範圍,把人類對自然物的幹預和改變控製在最必要限度之內,讓自然物得以按照自然的法則完成其生命曆程。人類應該在這個前提下來安排自己的經濟和生活,而這就意味著大大減少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及使用。

也許有人會問:這不是要人類降低生活質量,因而是一種倒退嗎?且慢,我正想說,若要追究我們對待自然的錯誤方式的根源,恰恰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幸福觀出了問題。正因為在我們的幸福藍圖中詩意已經沒有一點位置,我們才會以沒有絲毫詩意的方式對待自然。在今天,人們往往把物質資料的消費視為幸福的主要內容,國家也往往把物質財富的增長視為治國的主要目標,我可斷言,這樣的價值觀若不改變,人類若不約束自己的貪欲,人對自然的掠奪就不可能停止。我聽到有論者強調說: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我不禁要問:為什麼一定要高增長?我很懷疑,以高增長為目標,低碳能否實現,至少在非化石能源尚難普及的相當長時期裏是無法實現的。在我看來,寧可經濟增長慢一點,多花一點力氣來建構全民福利,縮小貧富差距,增進社會和諧,這樣人民是更幸福的。

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問題是:什麼是幸福?我一向認為,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這當然必須免去物質之憂,但並非物質越多越好,相反,毋寧說這二者的實現是以物質生活的簡單為條件的。一個人把許多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麼閑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詩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質上簡單的生活,這在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詩人、哲人、聖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證。現代人很看重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日常生活依賴汽車和家用電器,甚至運動和娛樂也依賴各種複雜的設施,耗費了大量能源,但因此就生活得比古人幸福嗎?李白當年“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走了許多崎嶇的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我們現在乘飛機往返景區,乘纜車上山下山,倒是便捷了,但看到、感受到的東西可有李白的萬分之一?我們比李白幸福嗎?蘇東坡當年夜遊承天寺,對朋友感歎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耳。”我們現在更少這樣的閑人,而最可悲的是,從前無處不有的明月和竹柏也已經成了稀罕之物,我們比蘇東坡幸福嗎?

是的,詩意是棲居的本質,人如果沒有了詩意,大地就會遭蹂躪,不再是家園,精神就會變平庸,不再有幸福。

2010.5

毫無疑問,人為了生存,對待自然的技術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須限製技術的施展範圍,把人類對自然物的幹預和改變控製在最必要限度之內,讓自然物得以按照自然的法則完成其生命曆程。人類應該在這個前提下來安排自己的經濟和生活,而這就意味著大大減少資源和能源的開發及使用。